據古籍所載,今山西永濟縣城西南,舊存一座三層高樓(一說五層),前望中條山,俯瞰大黃河,常有鸛雀棲息,故名鸛雀樓。由於高樓視野壯美開闊,唐代諸多名家均喜登臨作詩,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傳世名作,其中尤以下列此首《登鸛雀①樓》最為傳誦:

白日②依③山盡④,黃河入海流。欲⑤窮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為經典名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為不朽佳句,本港中小學課本多收錄為範文。惟此詩之作者,向為文壇疑案,眾說紛紜。就目前所見材料,此詩最早收錄於唐代文人芮挺章編撰於唐玄宗天寶三年(744)的《國秀集》,惟詩題並非《登鸛雀樓》,而是《登樓》;作者亦非王之渙,而署名為「處士朱斌」。《國秀集》另收錄有王之渙《宴詞》一首及《涼州詞》二首,卻沒有《登鸛雀樓》一詩,而朱斌所作五絕《登樓》中,僅末句「更上一重樓」與今傳《登鸛雀樓》「更上一層樓」句有一字之差,餘皆相同。然則此詩作者當為朱斌,詩題原作《登樓》。

又據宋人范成大《吳郡志》所引唐代張著《翰林盛事》記述:「朱佐日,吳郡人。兩登制科,三為御史。武后嘗吟《登鸛雀樓》詩,問是誰作?李嶠曰:『御史朱佐日詩也。』」後宋人鄭虎臣《吳都文粹》及明人張景春《吳中人物志》等,皆沿襲其說。李嶠於唐高宗時以進士出身,時任天官侍郎,絕不敢用戲言欺騙武則天,若《翰林盛事》之說屬實,則《登鸛雀樓》一詩當由朱佐日所作。惟朱斌是否即朱佐日?若是,何以在武后時期已擔任御史的朱佐日,芮挺章在唐玄宗天寶時《國秀集》中又題為「處士朱斌」呢?因無確切史料可證,只能暫且存疑。民國臧勵和《中國人名大辭典》以為,朱斌字佐日,從者甚眾,惟亦不過臆論,無法考定。

不論朱斌與朱佐日是否為同一人,至少我們可以知道,上引唐代文獻在提及《登鸛雀樓》一詩作者時,似乎都未錄為王之渙所作。但在宋代文獻中,北宋李昉等所編《文苑英華》載此詩由王之渙所作,後人鮮有異說,北宋司馬光《溫公續詩話》記為王之美,李頎《古今詩話》記為王文奧,彭乘《墨客揮犀》記為王之奐,沈括《夢溪筆談》記為王文奐,又南宋陳應行《吟窗雜錄》記為王之奠,江少虞《新雕皇朝類苑》記為王文渙等,多皆視為傳抄過程之訛誤罷了。

如果唐代朱斌或朱佐日「白日依山盡」一詩真為王之渙所作,那麼芮挺章《國秀集》、張著《翰林盛事》所錄,顯然屬於張冠李戴;相反,若然現傳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果由朱斌或朱佐日所作,今人便一直在以訛傳訛了。由於作者存疑,清代彭定求編纂《御定全唐詩》時,嘗在王之渙《登鸛雀樓》詩下加注謂「一作朱斌詩」,復在朱斌《登樓》詩下加注謂「一作王之渙詩」兼取二說。

近年,有學者撰文分析,指出《國秀集》編纂粗陋,內容自相矛盾、作者張冠李戴等問題嚴重,殊不可信;而范成大《吳郡志》所引,亦不過誤錄小說家言,並非《翰林盛事》原文。相對而言,王之渙作《登鸛雀樓》一說,證據更為充分。相關問題,頗為複雜,礙於篇幅,暫且略過。有關王之渙詩作之特色,稍待下篇再論。

譯文

太陽挨着西山慢慢下沉,黃河向着大海滾滾奔騰。想將千里風光盡收眼底,就得繼續登上更高樓層。

註釋

① 鸛雀:一種大型水鳥的通名,又名鸛鵲,即鸛。李時珍注《本草綱目》曰:「鸛,似鶴而頂不丹,長頸赤喙,色灰白,翅尾俱黑,多巢於高木。」

② 白日:太陽。

③ 依:依傍。

④ 盡:盡頭,此指太陽依傍山巒沉落,逐漸消失於視野之中。

⑤ 欲:想要,希望。

⑥ 窮:極限。此指作者想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以達到極點。

⑦ 千里目:目,眼,引申指目所能及之處,概即視野。千里目,指千里之遠景盡入眼簾。

⑧ 更:愈加,再。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