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之前參加婚禮,入場前逐一檢查疫苗證明。女家說因為她那邊大部分親友沒有接種,所以唯有改以4人一桌的方式,另外再進行晚宴。人生大事,當然小心一點好,但想起其實香港的確診數字愈來愈低,我們生活回復正常水平的速度卻不成比例的緩慢,犧牲似乎太多了。

只說小學生的話,我們當然有意見,也同屬家長群的意見。這一代孩子本身已是數碼世代,大家都想他們多點社交多點運動,一個疫情卻令他們墮入不同隔閡的人為陷阱——不能有大型家族聚會,去餐廳也只看到不同膠板,其實這些象徵意義對成長中的孩子有深遠影響。

我們一心想着要找有大球場、大空間又有飯堂的學校給孩子,一個疫情便推倒一切。所有小學校隊運動取消,有足球場也不會開;午餐不能在學校吃,任你有私家食堂也等餓到半死等回家才可解決。小息不能跑跑跳跳,要圍着隔板拿餅乾出來吃,除下口罩就不能談話。我聽到有朋友分享,有一些小學甚至不能吃小食及除口罩,家長接放學時唯有立刻帶小食給孩子吃,畢竟已足足6小時沒吃過東西了——這是合乎人道的處理嗎?

看着其他國家或地方雖然疫情較嚴重,但生活已大致如常。打了疫苗後,口罩的需要也降低了,學生回學校如常上課和用餐。誰有確診便回家一星期喝水睡覺,現階段大部分個案,已不是我們想像般的入院插喉。當個案少的地方覺得慶幸自己控制得好,慶幸自己不在高感染率的已發展國家或地區時,他們其實已如常生活,經濟都慢慢步向正常,只有我們在逆向而行。

只見香港愈來愈不便,外國朋友聽聞我們的措施,還以為香港如東南亞其他地區般個案頻生呢!疫苗愈打愈多,卻沒有換來對應的自由,不少人都慢慢受不了。但大家也沒有選擇權,以疫症之名,還是好好聽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