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認為有淡泊名利之心,才能弘道。 資料圖片

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把人與道德的關係釐清了並給予定位,這是儒家對人類文化的一大貢獻。「人能弘道」表達了「人」具有踐行道德的能力,道德實義是要在生活行事中表現出來的。「非道弘人」言種種外在價值如果不與人的生命相關,只在口頭上大談道德而不身體力行,那麼對道德縱使有再精彩的論述,也與個人的修德無關。

成人之美須高尚人品

所謂弘道,如孔子所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成人之美與不成人之惡須具有高尚人品才能貫徹,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的表現,是君子一體之仁的境界。一般人受氣性所限,貪嗔癡慢等人性缺點處處流瀉,是無法貫徹這一點的。至於小人則只會成人之惡與不成人之美,如助紂為虐,黨同伐異,兩舌惡口,中傷嫁禍,妒人成功,樂見人敗。今天社會充斥這類小人,但見有人上進出頭,便不惜一切,瘋狂抹黑,不拉倒不罷休。一個社會的墮落,反映在這類小人的肆無忌憚。

先問自己是否已盡責任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與「人能弘道」相應。「為己」之學用在提升自己的修養,修德是向內的,內省才能體道。如此才明白利他的價值意義,才真正樂於助人。「為人」之學用於拿取資格,確認身份,故不免向外炫耀,沽名釣譽,博採虛聲。孔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所着力者既然是求諸己,因此處事只問自己是否已盡責任,決不諉過於人;一旦內省不疚,自然產生不憂不懼不惑的內在安定。這是內在人品的樹立,由此而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的上進不懈。內在價值建立了,才能不受外界的影響,因此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仍樂在其中,而顏淵能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見《論語·雍也》)。有這樣淡泊名利之心,才能肩負弘道之責。

鄧立光(香港教育大學國學中心主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