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淑生

「今年是濱州對蝦養殖歷史上最好的一年,從產量、單價到效益都是最高的。」山東省濱州市海洋發展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王淑生告訴記者。從1985年畢業至今,王淑生在基層推廣漁業技術已有30餘年,見證了濱州對蝦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全過程。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濱州的漁民在海灘上建池子開始進行對蝦人工養殖,當時的養殖品種主要是中國對蝦,每年都呈現上升發展態勢。」然而,1993年,全國爆發對蝦白斑病,從黃海到環渤海的對蝦陸續死亡,中國對蝦養殖陷入低谷,濱州也不能倖免。「當時蝦農是大養大賠、小養小賠,不養也賠,因為養蝦的池子是租的。」1995年,濱州引進了日本對蝦養殖,直到2000年之前日本對蝦品種一直支撐着濱州對蝦養殖業。2000年,該市引入南美白對蝦,給對蝦養殖業發展帶來新的變化。和日本對蝦相比,南美白對蝦有着抗病力強,生長速度快、適應鹽度廣、養殖成活率高的顯著優勢,養殖風險降低,濱州的對蝦品種從此改為以南美白對蝦為主。

王淑生破解海蝦淡養秘密

自海上養殖受挫,王淑生就考慮另闢新徑,探索海蝦陸養的可行性。2000年,他在濱州主持開展了「內陸平原鹽鹼地池塘兌水養蝦試驗研究」。「我們濱州黃河兩岸及以北的地下水也是鹹的,我之前學過海水化學,就想比較下海水和地下水的成分差別。」王淑生沒有測試儀器,他買了一個塑料壺裝上地下水委託山東濰坊一家海洋化工企業進行化驗,通過化驗對照,發現濱州地下水和海水相比主要是鉀離子含量偏低,決定先從補充鉀開始。他把鋪蓋搬到了蝦池,120多天日夜駐紮在試驗基地,終於破譯了南美白對蝦「海蝦淡養」的秘密,開創了山東內陸對蝦養殖的先河,被稱為濱州海蝦淡養的奠基人。

2001年,濱州市開始推廣海蝦淡養技術,王淑生在博興縣率先選了八個試驗點,當年全部獲得成功。博興漁農此前以養魚為主,當他們發現對蝦的養殖效益是養魚的十倍之後,逐漸把養魚換成了養蝦。20年過去,博興對蝦養殖面積已從當年的20多畝發展到今天的4.2萬畝。隨着這項技術在全市的推廣,目前濱州市內陸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已達到9.7萬畝,年產對蝦5.4萬噸,產值達20多億元人民幣,從業人員2.1萬人,成為長江以北地區南美白對蝦最大的養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