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灣仔繞道有效緩解港島交通堵塞狀況。資料圖片
●繞道通風系統能夠有效消除至少80%的可吸入懸浮粒子及二氧化氮。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引流減港島交通擠塞 工程清淤提升水質改善空氣

中環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是一條位於香港島北岸的策略性幹道,為中環及灣仔提供一條東西行快速通道,有助減輕現時告士打道、夏慤道及干諾道中走廊交通擠塞的情況,以及應付未來的交通增長。繞道全長4.5公里,其中通過地底和海床的隧道長3.7公里。繞道通車後,來往中環及北角東區走廊的交通時間由30分鐘縮短至5分鐘。據施工單位中國建築國際集團介紹,由於工程完全位於繁華鬧市區,工程難度極高,中環灣仔繞道的建成緩解了香港島的交通擁堵問題,為香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九歌

路政署主要工程總工程師胡廣波介紹,根據記錄,繞道於2019年2月24日全面通車之後,在平日早、晚高峰的干諾道中能夠分流20%左右。2019年中環灣仔繞道平均日通車量逾5.4萬架次,2020年為4.8萬架次,現時繞道能夠有效起到引流作用。

該工程合約額共計逾187億元,且工程量大,包括臨時填海超過100萬立方米,地下連續牆超過15萬立方米等。項目採用創新程度高的科技應用,包括「建築業10項新技術」中的9大項、19小項,科技進步效益9,700萬元,並榮獲國內外40餘項大獎。

由於項目位於紅磡海底隧道、東區走廊、維多利亞公園、會展中心等多個重要區域,技術難度大、限制因素多,面對複雜的地質和海底環境,對設計和施工要求極高。項目亦廣受政府和市民關注,需要妥善處理公眾關係。據中國建築香港地盤經理李繼宇介紹,該工程整體有助改善交通、紓緩噪音、改善空氣、提升水質、美化市區和保護發展。

移除64萬立方米淤泥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移除位於前灣仔公眾貨物裝卸區及銅鑼灣避風塘的淤泥共計64萬立方米。中建香港副總經理、土木工程經理陳偉雄表示,工程涉及分階段臨時填海,需要將原有銅鑼灣避風塘海底污泥進行清淤工作,此工程大大改善在隧道完工後還原海床時的水質,改善附近漁民及居民的生活質素。

今次工程存在兩大施工難點:一是需要在紅隧下方約20米深的石層,建造約160米長、50米寬的暗挖隧道,同時維持紅隧正常運作;二是保持維多利亞港的原貌,因此繞道於前灣仔公眾貨物裝卸區及銅鑼灣避風塘採用了臨時填海造地配合「明挖回填」的方式建造隧道。

陳偉雄指出,紅隧已經建成超過40年,當時的建造圖紙未必能夠準確反映現狀。在紅隧建造過程中,曾將鉚釘打入了石頭,因此今次項目的施工過程中需格外小心撞到鉚釘,確保不會令隧道浮起,避免引起本港交通癱瘓。

隧道配備空氣淨化系統

為進一步改善空氣質素及響應環保,繞道還應用了世界上同類型最大規模的空氣淨化系統,是香港首條配置空氣淨化系統的行車隧道。通風系統將抽入汽車排放,經過一系列處理,能夠有效消除至少80%的可吸入懸浮粒子及二氧化氮,達至淨化空氣的效果。

同時,為更有效保護繞道的隧道結構免受火警損害,繞道隧道首次應用於香港行車隧道的隔熱塗層,將堅硬、結實及高穩定性的防火塗料,噴置於結構混凝土表面,能夠抵禦兩小時火警及承受1,350℃的高溫,以提供更安全的駕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