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 荷
到海南旅遊的人多,景點也多,儘管時間安排得緊湊,仍然一不小心就將下一個景點錯過,趕不上入園遊覽的時間。就比如那天,我是一路小跑着走遍「天涯海角」,匆匆拍了幾張照片,這才和家人驅車駛向檳榔谷,趕往這個被稱作海南民族文化「活化石」的神秘之地。
漸漸發現那些沿途的椰樹,不知不覺被一種更為挺拔的樹木所替代,這種樹有明顯的環狀葉痕,葉簇生於莖頂,就像椰樹的孿生姐妹。問賣椰子的老人,告知這就是檳榔樹。海南火熱的7月,紅紅的三角梅、鳳凰花一樹樹怒放,到處是亂紅飛動的倩影,走在路上,不知哪朵就撞進行人的眼眸。而檳榔樹卻不同,它像樹中君子一樣在你面前謙遜低調、溫潤如玉。
檳榔谷,因其兩邊層巒疊嶂,中間一條延綿數公里的檳榔谷地而得名,位於保亭縣與三亞市交界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境內,是著名的黎苗文化旅遊區,面積約5,000畝。走進檳榔谷,就等於走進了古木參天藤蔓交織的熱帶雨林中。景區有非遺村、甘什黎村、雨林苗寨、田野黎家等景點,還有「檳榔·古韻」大型實景舞台劇演出。
檳榔谷的大門極具特色。門牌上方正中是黎族敬仰的萬能之神大力神,它的寓意是力量與勇敢。大力神下面是一座船形屋造型,大門兩側是苗族的牛圖騰。這個視牛為吉祥物的民族,用本民族圖騰崇拜和表現的方式,紀念牛在人類「刀耕火種」的生產過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僅看這道門,就讓人感覺到黎苗民族文化的原始厚重。
船形屋是黎族較為古老的民居,其頂部外形呈拱形,內為多邊形,用料是木條、竹子、藤條、麻樹皮和黃泥等,遠看猶如一艘倒扣的小船。相傳是為紀念祖先曾經坐船渡海駐紮在此而獨創的一種建築。在遠古時代,黎族祖先為了尋找一個安身所在,不遠萬里來到這荒無人煙的地方,仿照船的樣子用樹皮、竹子、泥巴建起棲身的房屋。他們以狩獵、射魚為生,娶妻生子,形成村寨,在時間的日月輪迴中,發揮着黎族人的聰明和智慧。
遊覽區共分為三大區,甘什黎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村、雨林苗寨。遊覽過程中,觀賞了大型原生態黎苗文化實景演出《檳榔·古韻》等7個部分,它保存着最原始、最淳樸的黎族文化風情,有拉龜、射箭、盪鞦韆、攀藤摘花、挑山欄過河等競技項目,還有鼻簫、椰烏、吹樹葉、唱歌、竹竿舞的娛樂表演,再現了黎族節日歡快的場景,讓人按捺不住有一試身手的念頭。
這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多形態,集觀光遊覽、文化展示、民俗體驗、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少數民族旅遊景區,通過部落風情和實景演出,讓人們了解了海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文化。甘什黎村所展示的圖騰、船形屋、穀倉、陶藝、釀酒坊及古樂表演,將黎族部落的原始生活方式加以活靈活現地還原,從而印證了海南民族文化「活化石」的說法。奇怪的是,儘管遊客爆滿,景區裏卻沒有人群擁擠的現象,三三兩兩的遊客從各個村寨裏進出,錯肩的剎那,彷彿都是村寨裏的常客。只有登上觀光車的時候,這才發現竟然有那麼多陌生人與你並排而坐,說着流利的普通話和家鄉方言。
狹窄的山道陡峭而又驚險,觀光車載滿遊客,從前一站駛到後一站,在陡峭的山谷間環繞。檳榔谷的村寨是安靜的,古老的船形屋向你敞開,時間在這裏定格。一架木橋從寨子穿過,身着藍衣、筒裙、黑色布鞋的女孩在上面憑欄眺望,只一瞥,那種自然純樸的神態便從骨子裏流露出來,那是一種少數民族女孩特有的氣質。
跟着當地年輕的導遊,在長長的木廊下穿梭,無紡館、麻紡館、棉紡館、龍焙館,古老的蘭花小木屋和黎苗風味美食街,層層疊疊的山寨展示出它們特有的風采。在這裏,你尋訪的不僅是船形屋、打柴舞、鑽木取火、竹木器樂、原始製陶技藝,還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亟需保護的黎族紡染織繡技藝。走進龍被館,華麗的展廳裏展示着黎族紡染織繡而成的民族服飾和織錦,以及被視為織錦中的珍品的龍被。
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裏得到傳承和實地演示,傳統黎族紡染織繡的展區裏,幾位阿婆一邊演示一邊和同伴們聊天。她們頭戴本民族簡單的頭飾,藍布衣褲,席地而坐,每人操控一架看去十分簡陋的踞織腰機。這是一種最古老、最簡單的織布工具,織布時用腳踩住織機經線棍子的兩端,雙手掌控着經緯兩線的拉動,依靠簡單的工具和靈巧的雙手,勤勞的黎族婦女們就這樣一絲一絲地,把野生棉織成一塊塊靚麗的黎錦。
檳榔谷的樹幾乎都是墨綠色,亞熱帶氣候給了它們優良的生存條件,使它們水脈充足,生機勃勃。高大的榕樹氣根垂地,像樹公公的鬍鬚。它們不僅生長在山上,也潛身於山寨,與屋外的石牆、台階相互糾纏。天南星科海芋是檳榔谷多見的植物,它葉子寬闊,綠如翡翠,簇擁生長在竹籬前、院落裏,給人帶來熱帶風光的氣氛。
《本草綱目》上說,賓與郎皆指貴客之稱謂,以其果實而從木,即為檳榔。檳榔傳入中華大地,在海南生根發芽,已有千年之久。關於「檳榔」,當地還有一個神話傳說。相傳炎帝有個女兒叫賓,她在最美的年紀與一位英俊的年輕人相愛,不想年輕人卻在同妖魔相鬥的時候不幸身亡,葬於崑崙石下,化成一株檳榔樹,結出青青的果實,賓將果實收藏於茶包帶在身上,發誓生生世世相隨,永不背叛,因此檳榔樹又被視為愛情樹。黎族人身處海南檳榔盛產之地,漸漸養成了咀嚼檳榔的習慣。無論是在勞動中還是休閒時,黎族人時刻都咀嚼着檳榔,用以消疲解乏。他們在自家女孩出生後,會在門前種一棵檳榔樹,等到女兒婚嫁時隨同女兒移到男方家裏。在黎族山寨,誰家門前刻着甘工鳥圖案,就象徵這家人家多子多福,吉祥如意;誰家門外掛一串檳榔,就暗示這家的女兒已經名花有主,不必再上門求親。可以說,檳榔伴隨着黎族女人的一生。
由於景區處於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內,這裏山谷峻峭,兩邊森林繁茂,既有婀娜的自然風光,又兼具當地獨有的特色,站在檳榔谷彎曲的山道上回望,不知誰能在這裏偶遇同行?檳榔是詩意的,檳榔谷是詩意的,它美麗而又多情。檳榔又是黎族人專有的文化字符,據說,在土著的黎族家庭中,沒有檳榔不成禮,沒有檳榔不成俗,沒有檳榔不成婚,小小的「檳榔」在黎族人中發揮着它的重要媒介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