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緒文(左)與港大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赴港大演講 展望綠色智能精益化發展前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民生、經濟等各個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昨日開展的「時代精神耀香江」之大國建造系列活動,除了主題展覽外,亦會連續多天於香港各所大學進行「大國建造·築夢未來」校園報告會。首站昨日下午於香港大學進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集團首席專家肖緒文以「中國建築探索與實踐」為主題,向數百名港大師生介紹中國建造的現況與展望,分享建造業「中國速度」,並指出綠色建造、智能化建造、精益化及國際化,為中國建造業未來發展的道路。●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博

肖緒文介紹指,新中國建國以來,國家經濟發展造就了空前的工程建設規模,中國建設能力及技術水平亦得到了全面發展。他引述國家統計局數據指,建築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2020年建築業總產值26.39萬億元,建築業增加值佔GDP(本地生產總值)比重達7.2%;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由1978年的6.7平方米及8.1平方米,增加至2019年的39.8及49.8平方米,現時國家建設大大改善了人民生活質素。

速建超級工程 展初心信心雄心

他提到,國家於各個方面均展示了顯著的工程成果,「建造的工期是反映建造能力的綜合性指標。」他舉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工期為4年、武漢高鐵站為3年3個月、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為6年、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為4年、北京環球影城主題樂園為5年10個月,諸如此類的大型建設工程,均展示了國家的建造能力日益提升,「一系列超級工程巍然屹立,見證了『中國建造』的飛速發展,映射出中國製造『為國家擔責、為人民造福、為世界建造』的初心、信心與雄心。 」

他續說,國家科研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增加,企業科研投入佔總投入的75%以上;自新中國建國以來,國內科技體制先後經歷了體系的初建、科學技術的全面規劃、體制的改革及科研創新體系的構建等階段。其中,深基坑施工技術、混凝土超高泵送技術、巨型鋼混組合柱施工技術等,均能看到國家建設技術的明顯進步。

至於國家建設的未來發展,肖緒文指出,國家的綠色建造仍然存在短板,在建築業的資源和能源消耗巨大的情況下,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智能化建造推動相對緩慢,智能化的基礎是工業化和機械化,唯有改善建築業現存的大量手工作業、提高建築裝配化率,才能提升智能化建造水平;工程建造管理相對粗放,導致工程產品品質不高、資源利用不充分、精細管理不夠等情況。

此外,國家對外承包營業額近年呈下跌趨勢,反映企業適應國際化管理規則能力不強、熟悉國際化市場和工程項目管理體系的專業技術人才不足等問題。

他認為,建築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貫徹落實國家綠色發展理念和綠色化發展要求;建立智能建造的良好基礎、做好頂層設計,改變資金投入碎片化方式。「建築業必須創新發展理念,創新建造模式,用現代科技武裝建築業,堅定走好綠色化建造、精益化建造、智能化建造及國際化建造發展之路,為中國建造贏得應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