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當你扔一塊石頭到水中,水面會掀起浪花。有人就用以下句語來比喻一句話或一細微行動已足以引起強烈的反響: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言激起千層浪

1972年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在香港上映,當中安插了一幕日本人恥笑中國人是「東亞病夫」的情節。情節末段的一句對白「中國人不是病夫」正正是「一言激起千層浪」的最佳例證——此語一出,戲院中不少人站立,握拳叫好;不站立者則鼓掌支持,整間戲院完全被那熱血沸騰的「中國民族主義」情緒所覆蓋。這股情緒隨後席捲全球華人社會,影響可謂深遠。話說回來,當其時無疑是有史以來「香港人」處於對其「中國人身份認同」的「最高點」。

值得一提,此片首映時是「國語片」,觀衆聽到該情節的對白是:

精武館的人絕不是病夫

可字幕打出的是:

中國人不是病夫

李小龍離世後,電影公司先後推出其遺作的「粵語版」,觀衆聽到該情節的對白已與字幕一致——同為「中國人不是病夫」。筆者翻閱該情節中的錄像,細心觀察李小龍的口形,猛然發現他正是說「中國人……」,足證片商當年只是對誤點作出「更正」而不是因應全球華人再度燃起的「中國民族主義」而來個順水推舟的。

除上述情節外,片中還安插了中外至今仍具爭議性的一幕:

李小龍欲進入一個上海法租界內的公園之際,遭守門者攔阻,示意掛於入口的告示牌注明了:

NO DOGS AND CHINESE ALLOWED

狗與華人不得入內

就在此時,一名洋婦拖帶着小犬進入公園,守門者並無採取行動。李小龍就此問個究竟,守門者斷言洋人不在此限。剛巧有幾名穿和服的日本男女結伴入園;其中一人見狀趨前以鄙視的口吻向李小龍說,如他願意趴着扮狗,便可以用「日本人的狗」的身份一同入內。李小龍聽得冒火三丈,在沒有警告下便把這幾名東洋漢打得落花流水,最後還凌空把那個他視為對中國人極端侮辱的告示牌踢至粉碎……

如斯一幕再度掀起觀衆的激昂情緒。

對於以上情節中具侮辱華人成分的告示牌,其存在性成了近代國內外其中一個最具爭議的課題。一方(多為中方)舉出有不少知名人士,如作家周作人、北大教授楊昌濟、革命家孫中山等不約而同曾在其文章、日記、記憶中「確認」了其存在性,且有指「上海歷史博物館」曾展示類似的告示牌。還不只,近年有外國紀錄片公開了日本和前蘇聯攝影師昔日分別於澳門和上海拍得的「罪證」。反駁一方(多為西方)則提出「上海議事廳」(Council Room, Shanghai)對「公眾及保留公園(1917)」(Public And Reserved Gardens)發出的入園守則作為推翻其存在性的理據,以下是兩條相關條款(原文為英文):

1. The Gardens are reserved for the Foreign Community.(公園保留作外國人社群使用)

4. Dogs and bicycles are not admitted.(狗與單車不得入內)

公園屬上海法租界的管轄範圍,致使只供外國人使用的不合理情況變得合理化。公道點,所發守則確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之意,但無明言,可以下的論點在「辯論」時也須納入:

其一、在上海法租界居住的外國人多居於大宅,入口多會掛上,如寫上「私家重地,閒人免進」的告示牌。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有人會寫得「白」一點,一如插圖中日、蘇攝影師所拍得的模樣。其二、在法租界活動的洋人多看不起當時勢弱的中國人,所以哪會理會告示牌上的描述有否含侮辱性。其三、相類告示牌在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區內也相當普遍,如英國殖民地印度就有些歐洲人會所的入口掛上了寫上如下內容的告示牌:

Dogs and Indians not allowed. (狗與印度人不得入內)

如此看來,有人目睹這類侮辱性字眼不足為奇,且博物館所展示的那一塊也有可能屬於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