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雞娃」,便是「給娃打雞血」的簡稱,其具體行為包括超前、超常規的學科教育,近乎瘋狂的補習等等。學齡前幼童「認識1,500個英文單詞在美國肯定是夠了,但在海淀區應該不夠」的段子傳遍網絡,小學生要補習「三英三奧(三種英語班、三種奧數班)」家長才算合格,小學5年級前要把高考英語搞定才有時間在中學拚其他學科……種種匪夷所思的「雞娃」現象,正給孩子們成長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各地不斷曝出,中小學生患抑鬱症比例不斷增加,學生因學業壓力自殘、自殺早已不是個案,有些極端案例甚至造成了家庭甚至家族的悲劇。
實施「雙減」後,社會的焦慮情緒正有所緩解,但仍遠遠不夠。在國家要求停止超前學科補習後,不少課程改頭換面,或者通過網絡直播平台,或者偽裝在居民住宅裏繼續進行。如果不從根本上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就算校外培訓機構被取締,孩子的課業負擔依然不會減輕。
從頂層設計規範家庭教育行為
「雙減」的成功,不能剃頭擔子一頭熱,需要家庭與學校、社會的合力。此次,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家庭教育促進法,法律規定有軟有硬,既有引導父母樹立正確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家庭環境的規定,也明確父母要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學習負擔,同時也規定了父母不履行、不正確履行家庭教育責任的法律後果。
教育的矛盾,是最複雜的社會矛盾之一。積弊已久的教育焦慮問題,解決起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國家高規格出台「雙減」政策,顯示出對解決教育焦慮問題強大的決心。此次通過家庭教育法,更從法律的頂層設計上,進一步規範家庭的教育行為、引導健康的教育理念。希望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幸福而快樂的童年。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