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習近平在黃河入海口碼頭實地察看黃河河道水情。新華社
●10月20日,習近平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地察看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新華視點及央視網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0日在山東省東營市考察黃河入海口。

當天下午,習近平來到黃河入海口碼頭、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地察看黃河河道水情和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了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情況。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提出將黃河流域打造成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標杆,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驗區,中華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承載區。《綱要》指出,相關規劃是全流域協同合作,縮小南北發展差距、促進民生改善的戰略需要。根據部署,中央成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全面指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審議全流域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協調解決跨區域重大問題,確保在2025年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進展。

黃河水患「像利劍懸在頭上」

歷史上的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據統計,從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間,黃河下游共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

2014年3月,習近平就曾赴黃河蘭考東壩頭段考察,了解黃河防汛和灘區群眾生產生活情況。2019年9月,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曾形容黃河水害隱患「像一把利劍懸在頭上」。

協調水沙關係 提高生物多樣性

讓黃河安瀾,必須緊緊抓住水沙關係調節這個「牛鼻子」。近些年,東營市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有效減緩黃河下游淤積,逐漸構築起了穩固防線。得益於入海口處河道趨緩、泥沙沉積,現代黃河三角洲逐漸形成。這裏被稱為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

「下游的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要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在兩年前的座談會上,總書記就為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定下了清晰的目標。黃河三角洲是鳥類遷徙的重要驛站。每年南來北往的鳥類超過600萬隻,被國內外鳥類專家形象地稱為「鳥類國際機場」。據了解,黃河三角洲的鳥類已由1992年187種增加到371種,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鳥類分別有25種、65種。從去年3月至今,還首次發現火烈鳥、白鵜鶘、勺嘴鷸在這裏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