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不知從何時起,全中國都吃辣。偶爾看網上教煮菜,不論教做什麼菜,葷素不論,必有一道配料「小米椒切成圈」,五六條極辣的小米椒,足一把,全放進去,平日吃越泰菜,一個「小米辣圈」,已經辣出淚水,不明白一個菜放這麼多,怎麼下口?

香港人愛新鮮,這些年也開始吃起辣來。去街看戲,看到高檔商廈裏有一間四川菜館,雖已過了飯點,還有三四成座滿,可見其受歡迎。看過菜牌,點了幾個地道川菜「回鍋肉」、「家常豆腐」、「怪味雞」。回鍋肉一直被認為是川菜之首,川菜化身,色香味俱全,養眼味濃。傳說回鍋肉是由一位清代姓凌的翰林發明。細看中國烹調史,名菜大多不是廚師發明,而是名人發明,屬高級知識分子。比如「鰻麵」,是梁武帝的長公子昭明太子發明,將一條鮮活的大鰻魚起肉,合在麵中,做成湯麵,湯清麵滑,應是現今魚麵的祖先;北京老字號廣和居有一道名菜「潘魚」,是清末最後一位狀元潘祖蔭發明,取一條鮮活的青魚,不加一滴油,放入雞湯清蒸,講究的人只喝湯不吃魚,因為魚味已散在湯裏。還有一道「潘豆腐」也是他的發明,用鴨腦燒豆腐,吃過的人不多,也是絕味。還可以舉出許多例子,有文化的動腦,善做的動手,成就了千年中國烹調。

說回稱霸川菜的回鍋肉,凌翰林對做法進行了改良,本來水煮和爆炒是兩回事,被他改良合二為一,先用蒸籠把肉蒸熟,再下鍋煎炒,回鍋也稱油爆鍋。肉用蒸不用煮,保持了肉的原味,肉質也緊實。肉切成薄片,下鍋用火煎炒,這道菜的關鍵在佐料上,要配以川椒和青蒜,鮮川椒要在草木灰餘燼裏烤過,取其焦糊味,豆瓣醬則是靈魂。

這家川菜館的所謂「回鍋肉」,問題就出在佐料上,以川為名,無川之實。也不完全怪大廚,原料多已走了味道。上海的四川榨菜,全無辣味;日本的「麻婆豆腐」不麻也不辣,紅得讓人疑心;台灣的四川豆瓣醬,一定要看清楚,說明中有沒有蠶豆,沒有就是仿造的四川郫縣豆瓣醬。回鍋肉在川菜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回鍋肉不辣也不香,沒有蠶豆,都是豆豉,讓人失望。那道家常豆腐,以為會有些麻婆豆腐的因素,竟然一點兒也沒有,成了家家會燒的豆腐,倒真是家常。這樣的四川菜,說辣不夠辣、說香不夠香,辣,只是賣點;川,只是名頭,將就一下愛新鮮的香港人,擺個樣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