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說過春秋五霸之中的齊桓公,今次的主角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但不同的是,我們歌頌齊桓公的同時,卻對這位霸主不屑一顧,其名字甚至成為迂腐僵化的代名詞,他就是宋襄公。大家在恥笑他的同時,又有沒有想過一代霸主為何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宋襄公,公元前650年即位,在位前期正是齊桓公稱霸的時代,在強大的齊國面前,確實也沒有宋國什麼事。不過,還記得上期提及過齊桓公晚年的情況嗎?自從管仲、鮑叔牙相繼離世,齊桓公也病死於宮中,五個兒子爭權奪位,互相攻伐,令齊桓公的屍體放了整整67天才下葬。

故事其實還沒有完結,早在齊桓公還清醒時,就立了太子昭作為繼承人,並拜託宋襄公在自己百年之後幫忙照顧新王,結果齊桓公死後卻是公子無虧繼位,太子昭於是流亡到宋國,請求宋襄公出兵相助,於是在公元前642年,宋國聯同衛、曹等國大軍壓境,打敗了公子無虧,立太子昭為齊孝公。

雖然齊國立了新君,但經此一役,齊國國力大衰,霸業也付諸東流,反而出兵平定齊國內亂的宋襄公聲望日隆,於是大會諸侯,想繼承齊國的霸業。不過,與齊桓公不同,宋襄公的霸業受到楚國挑戰,各國在孟地會盟時,楚國偷偷設了埋伏抓住宋襄公,最後還是魯國居中調停,宋襄公才得以回國。

回國後的宋襄公越想越氣,這時傳來鄭國支持楚國稱霸的消息,氣在頭上的宋襄公立即親率大軍殺入鄭國,鄭國這邊自然連忙向楚國求援,於是宋楚兩軍就約定在泓水交戰。在會戰當天,宋軍先到,在泓水北岸列好陣勢,這時楚軍才姍姍來遲,慢慢渡河。

稍有兵法常識的都知道,渡河的軍隊受到襲擊,輕則大敗而逃,重則全軍覆沒,宋軍將領連忙勸宋襄公出擊,可是宋襄公卻拒絕了,慢慢等楚軍擺開陣勢,布好陣了才出擊,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中了一箭,第二年傷重不治。

泓水之戰成為歷代批評宋襄公的最大例子,但也有人為宋襄公翻案,指出周朝時作戰方式的確是這樣。在西周,諸侯們行事都要講禮數,行軍打仗也不例外,想打仗就得師出有名,然後跟對方約好時間地點會戰。到了會戰當天,要雙方準備就緒才可以擊鼓進攻,楚軍還沒過河,自然不算準備就緒,所以宋襄公不肯出擊,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樣說來,宋襄公好像有其道理,但我們得搞清楚,那是西周的作戰禮儀,而宋襄公是東周人,當時的情況已經不一樣。

大家有聽說過一鼓作氣這個成語嗎?《左傳》記載了一個故事,在長勺之戰中,曹劌不管齊軍擊鼓衝鋒的訊號,硬是等齊軍打了三次鼓,才擊鼓命魯軍出擊,結果一舉打敗齊軍。

我們必須留意,長勺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84年,齊桓公繼位後不久,這就說明當時的作戰已不再依照西周那一套進行,所以幾十年後的宋襄公還在說什麼君子不鼓不成列,自然沒人同情他。

●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