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安平

近來有團體及學者討論本港疫情防控措施的鬆緊度問題,憂心較為嚴格的防控措施會影響本港商貿發展。但其實,疫情防控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吸引外資留港來港與抗疫並非「魚與熊掌」,嚴防疫情輸入其實更符合實際。

與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的措施相比,本港的疫情防控約介乎於英美及內地之間。政府根據抵港人士是否香港居民、曾逗留什麼地區、是否已完成接種疫苗將其分為6大類9個小類,在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網站清晰列明不同人士要採取的不同登機及檢疫要求。除符合「疫苗氣泡」政策人員外,其他抵港人士均需接受短則7日,多則21日的強制檢疫。

在本港及其他地區的強制檢疫措施之下,不少港人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難以離港探親及旅遊,部分商務人士的行程亦會考慮檢疫因素。不論是入境強制檢疫,抑或是保持社交距離,減少聚會聚餐都與我們之前的生活習慣大為不同。在英國等部分歐洲國家採取「與病毒共存」策略而開放後,業界有聲音期盼本港效仿可以理解。不過,對本港而言,放鬆防疫或許不是最好選擇。

針對防疫措施鬆緊問題,首先應該清楚的是,本港目前經濟受挫不能全怪罪於嚴格的防疫措施。一方面,在疫情之下,全球經濟發展放緩是不爭事實。另一方面,本港在疫情之下仍然在經貿領域取得較好成績。香港特區政府發布的報告顯示,本港在今年上半年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8%,預計全年經濟增長可達到5.5%至6.5%,較之前預測有所上升。

對本港而言,商貿往來的便捷度固然重要,但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影響之下,疫情防控的有效性亦是優質營商環境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英國等歐洲國家通關後,確診數字出現上升。本港在較為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之下,依然幾乎天天有入境人士被確診。可想而知,倘若本港效仿英國開放,入境及本地的確診人數都恐會增大。屆時市民「心驚驚」,市場又何來信心,旅遊及零售業又如何發展?

在目前的防疫措施下,本港疫情逐漸受控,推動恢復本土消費,現在零售及餐飲業已經開始回暖,一旦放鬆防疫導致疫情在本土爆發,代價巨大。爆發疫情的商業機構,不僅員工要接受強制檢疫,所生產的實物產品也難以流入市場,消費者對該公司的好印象也將驟然消失。去年美國肉類加工廠爆發疫情一事便是前車之鑒。

疫情防控要作全局考量,恢復經濟固然重要,但防疫成果也是經濟恢復的重要前提。嚴防疫情有助優化本港營商環境,飲鴆止渴並不可取,防疫做不好只會人財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