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危機當前,內地各省市都有限電措施。 資料圖片

商品漲價打擊海外需求 通脹GDP放緩衝擊

全球能源危機愈演愈烈,海外能源價格集體大漲,通脹預期急劇升溫:而在中國,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創歷史新高,「能耗雙控」政策下限電限產及運輸瓶頸,給企業帶來需求不足和成本高企的雙重打擊。經濟學家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相比生產端和消費端的通脹,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動能不足更令人擔憂,四季度需要放鬆宏觀政策來減輕經濟下行壓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

今年以來,以國際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包括中國在內全球出現通脹預期升溫,通脹水平持續走高。而內地宏觀政策收緊,抑制了內需擴張,同時還推行了較為嚴厲的限產政策,強行壓降一些上游產品的產量,高爐、焦化等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在限產政策約束下明顯走低,煤炭和國內定價的上游高耗能產品價格則快速上漲。限產政策給經濟增長帶來阻力,並推升通脹。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跌落至5%以下,工業出廠價格PPI漲卻升至10%以上,通脹升溫疊加經濟回落,意味着經濟周期已處於「滯脹」階段。

收入預期不佳 削弱消費需求

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逐漸顯現,除進出口數據表現尚可外,其他經濟增長數據全面走弱。但即便是超出預期的出口,其中相當比例是由價格上升所貢獻,出口量增幅並不大。

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專家張濤分析指出,雖然出口仍保持較強的韌性,但商品價格上漲對出口韌性的干擾越來越大,價格上漲對出口增長的貢獻已由6月份的45%升至9月份的90%。此外,前三季度中國進口值也創下歷史新高,但增長的主因是由大宗商品國際市場價格上漲所推升,難掩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的現實問題。

「存量產能因限產政策而開工不足,企業投資擴產的動能也大受影響。基建和地產投資在政策壓力下的走弱,近期製造業投資也出現乏力,製造業PMI指數和生產指數雙雙降至50榮枯線下方,芯片短缺、能耗環保監管的約束影響越來越大。消費則因疫情限制了消費服務的增長,加之收入預期不佳影響消費預期。」張濤認為,「三駕馬車」均不同程度地出現一些不利於增長的變化,在這些變化消退之前,經濟將面臨不小的下行壓力。

基建地產投資走弱 影響擴大

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實體企業的影響也很大,張濤指出,當前原材料成本高企和運輸瓶頸,直接影響企業的接單和生產意願。盈利較多的上游企業因能耗、環保政策約束,有錢不能開工;下游企業則因所需原材料佔用的資金規模越來越高,想開工也往往是有心無力。

中國經濟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張斌指出,今年以來財政和貨幣政策收緊,抑制國內需求擴張。而存量產能因為限產政策而開工不足,企業投資擴產的動能也大受影響;基建和地產投資在政策壓力下的走弱,也給製造業投資帶來負面影響。出口的繁榮也因限產等政策未能傳導到國內,未能拉動國內需求增長。

「隨着基數效應對同比增長數字的擾動在四季度會逐步消除,中國經濟增長動能的衰弱將更明顯地體現出來。隨着美聯儲開始退出寬鬆貨幣政策,可能令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張斌認為,這些因素都會促使國內宏觀政策更多轉向穩增長,以改變目前經濟動能不足的狀況。四季度是國內宏觀政策轉向寬鬆的時間窗口,但轉向之後的政策力度尚待觀察。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管清友認為,穩增長和高通脹的矛盾正逐漸顯現。考慮到四季度的經濟壓力和企業困境,應該會有降準和定向降息,但政策為了托底而非刺激,不必過度樂觀。中小微企業紓困減負迫在眉睫,加大定向信貸支持力度,結構性寬信用政策依舊可期。

市場手段緩解商品漲價壓力

為應對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及國內外需求下降的雙重衝擊,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研究部副主任朱鶴則建議,在供給方面,應盡快提高上游行業及相關產品的供給彈性,減少對部分商品供給的非必要行政干預,讓商品市場盡快回歸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同時,適度放鬆對部分上游產品的進口限制,用市場化的手段緩解當前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壓力。

需求方面,宏觀政策應以我為主,及時發力,保持總需求穩定,比如適當調整對專項債資金的使用範圍限制,促使專項債資金盡快落地;適時降低基準利率並帶動市場利率整體下行,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激發私人部門的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