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鍋淑郎
● 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減排措施。 資料圖片
● 「直接空氣捕獲」工廠。 網上圖片
● 乳牛產生的溫室氣體數量備受關注。 網上圖片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10月6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在未來15年至20年間,投放約2,400億元於緩和氣候變化措施,並爭取香港在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隨着氣溫不斷上升,全球面對的氣候反常問題亦愈來愈嚴重,各地在過去一年亦提出了不少新的方法以減緩全球升溫。本文介紹特區政府在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措施,以及國際間對減排的關注及新方向。 ●鄭樂泓 特約作者

港計劃淘汰燃煤 收集回收一條龍

施政報告提及多項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其中特別提出香港的溫室氣體排放有三分之二源於發電,交通運輸與廢棄物亦分別佔18%和7%,所以政府的措施亦針對此三方面着墨。

在香港現時的發電燃料組合中,燃煤發電佔其中的24%,由於其產生的污染問題嚴重,取締燃煤發電成了最重要的方向,施政報告要求電力公司逐步淘汰燃煤發電機組,並以天然氣及可再生能源取代,目標為2035年前全面停用煤作日常發電。同一時間,政府亦提出「淨零發電」策略,針對全港九成電力用於建築物的情況,推廣綠色建築、提高建築物能源效益等,以減少用電和發電需求。

至於廢棄物處理方面,除了推出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以減少固體廢物產生外,政府亦改革垃圾處理制度,由環保署接手管理全港逾3,000個垃圾收集站,並將部分改造成「綜合廢物管理設施」,提供分類回收服務,增加回收物數量;然後推動建造轉廢為能和轉廢為材的設施,一方面減少送往堆填區的廢物,紓緩堆填區即將爆滿的壓力,另一方面落實本地的資源循環。

交通運輸所排放的廢氣亦不容小覷,特區政府一直推動普及電動車的相關配套,今年的施政報告更從公共交通工具入手,推動各種電動及新能源的商用車發展,如與專營巴士公司合作試驗以氫燃料電池驅動的巴士,並資助的士業界測試電動的士的操作及營運模式。

為氣候變化建模型 獲諾貝爾物理獎

10月5日,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盅,由美籍日裔學者真鍋淑郎、德國學者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及意大利學者帕里西(Giorgio Parisi)共同奪得,其中真鍋淑郎與哈塞爾曼為地球氣候變化建立模型,從而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的現象。

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真鍋淑郎就主張二氧化碳增加會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升高,而他領導開發的地球氣候物理模型,就能探索熱輻射與氣團垂直運動間相互作用。十年後,哈塞爾曼創建了一個將氣候和天氣聯繫在一起的模型,又開發了識別方法,尋找人類活動在氣候中的足跡,而這個方法在今天已被用來證明二氧化碳增加與全球氣溫上升有關。

雖然奪得諾貝爾獎是開心事,但現年89歲的哈塞爾曼卻在訪問中表示,自己寧願沒得到諾貝爾獎,也希望沒有氣候暖化,而90歲的真鍋淑郎就表示,理解氣候變化背後的物理學原理,比令世界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容易。

美歐牽頭限甲烷 科學家研究牛尿

隨着氣候變化愈來愈嚴重,各國對減排的重視也相應增加,而除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之外,各種新奇方法也被提出來,以下列舉其中幾項︰

1. 甲烷減排協議

甲烷屬於溫室氣體一種,其對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更甚於二氧化碳,而甲烷的排放在過去十年也急劇上升,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研究,全球自工業革命以來上升的溫度之中,有三成是從甲烷而來,所以科學家認為,要快速減緩氣候暖化,減少甲烷是最好的方法。

那麼,甲烷從何而來呢?在天然氣中,甲烷其實是主要成分,這種被視為較潔淨的能源,卻較容易造成洩漏,從而增加大氣中甲烷的含量。根據IEA公布的《2050年碳中和》報告,化石燃料在2020年產生了近1.2億噸甲烷,而有七成的洩漏其實可以避免,營運商只須簡單的加設裝備即可。

美國與歐盟都留意到甲烷的嚴重性,所以牽頭制定一份全球協議,目標是在2030年底前,把甲烷的排放減少三成,現時已有加拿大、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加入協定,美歐亦希望在年底的聯合國氣候峰會時,吸引更多國家加入簽約。

2. 管理收集牛尿

除了主流的減排外,科學家也從各個方向入手,務求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養牛是溫室氣體的另一個主要來源,過去的討論大多停留在減少養牛,或是研究牛肉替代品,近年就有科學家從牛尿入手,研究牛尿對於氣候的影響。

科學家們發現,牛尿中含有高濃度的硝酸鹽,除了導致土地污染和水污染之外,還會產生一氧化二氮,這種氣體同樣是溫室氣體,所以科學家就研究,透過訓練小乳牛上廁所,達到收集牛尿的目標,只要收集到一兩成的尿液,就足以顯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根據研究顯示,訓練小乳牛上廁所其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當小乳牛在指定位置上廁所時,就會得到食物獎勵,不然就會被潑冷水,很快小乳牛就學會了,而新西蘭的畜牧業亦對此研究項目有興趣。

3. 捕捉二氧化碳

過去各國都集中在減少碳排放,令空氣中的碳濃度不再增加,然後讓樹木透過光合作用,以自然方法慢慢把二氧化碳減少。不過,近年科學家們發現這種方式已趕不上二氧化碳的增加速度,而且以目前環境來看,短時間內大規模減排根本不可行,所以科學家們就把目光放到主動減少溫室氣體的方向上,既然二氧化碳太多,那用人工方法把二氧化碳變回固體不就行了嗎?

技術上,捕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再變回碳儲存起來是可行的,各國現時亦已有「直接空氣捕獲」(Direct Air Capture)的工廠,使用液體溶劑或固體吸附劑,捕捉到足夠數量後就加熱釋放二氧化碳,再放到地下儲存。這技術看似完美,但實行時卻有不少阻礙,最重要的就是耗能問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僅為0.04%,這代表工廠必須過濾大量空氣,才能捕捉到足夠的二氧化碳,然而這需使用大量電力和能源,簡單來說,就是一門虧本的生意。

想捕捉二氧化碳變得普及,首要問題就是要把這門生意變得有利可圖,各地開始研究建立碳定價,即是收碳排放稅,要求企業為自身製造的碳排付出代價,像是歐洲的碳價今年就接近每噸60歐元,當碳價愈來愈高,企業就會開始考慮付錢給碳捕捉公司以節省成本。

不過,這樣還是不夠,各地政府也必須出手,以政策支援碳捕捉行業發展,繼挪威政府去年宣布會投資約19億美元在碳捕集及封存項目,荷蘭政府也在今年5月宣布投資約24億美元發展大型碳捕存項目,英國政府則承諾在未來十年內投資約26億美元興建四個碳捕存中心,可以預見這將會成為世界的大趨勢。

想一想

1. 根據資料,試指出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了什麼措施來應對氣候變化,其目標是什麼?

2. 各地有什麼方法應對氣候變化?試根據資料並就你所知,舉出3個例子並說明。

3. 有人認為在經濟因素影響下,各地政府難以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你同意嗎?

答題指引

1. 本題需要根據資料回答,同學可以引用資料中所述關於施政報告的環保措施,並指出特區政府目標為2035年前全面停用煤作日常發電,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

2. 本題需要舉出3個例子,同學可以根據資料舉出各國聯手減排甲烷、科學家研究牛尿的收集與管理,以及建立工廠在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作例子,也可引用自己所知的其他例子作答。

3. 本題同學可以自由選擇立場,先考慮經濟因素如何阻礙各國制定氣候變化措施,例如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從而影響經濟發展,而企業的反對聲音是否足以阻礙各地政府的決策等,都是本題需要考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