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韶文化發現及中國現代考古學迎來百年華誕。圖為早前全國各地的考古界專家、學者參觀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資料圖片
● 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左二)在仰韶村首次發掘時的留影。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金秋十月,中國現代考古學迎來百年華誕。一百年前,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的仰韶村遺址第一次發掘,標誌着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也證實了中國存在非常發達的遠古文化。如今,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這個小村落——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17日在三門峽召開。仰韶,又一次敞開胸懷迎接世界各地的考古學者,共同追尋歷史根源,並為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學發展積蓄力量。

紀念大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他肯定百年來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並寄望考古工作者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1921年10月,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帶領袁復禮等中國學者到仰韶村,開挖17處發掘點,出土了大批精美陶器、石器和少量骨器、蚌器等珍貴遺物,確認是中國遠古文化的遺存。按照考古學慣例,把首先發現地作為該文化類型的名稱,故名「仰韶文化」。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端。

仰韶文化最主要特徵為彩陶

1951年,新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帶隊第二次發掘,基本明確了仰韶文化的性質和面貌;從1980年到1981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進行的第三次發掘,證實了仰韶村文化遺址存在着仰韶和龍山兩個考古學文化;2020年以來的第四次發掘,實現了數字信息化、多學科、多技術相結合,對仰韶村遺址的了解和認識更加全面豐富,仰韶文化當之無愧為中國考古史上的第一個考古學文化。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特徵是絢麗的彩陶,因此早年的一些研究者也直接將仰韶文化稱為「彩陶文化」。其彩陶器造型優美,表面用紅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逼真生動。不少出土的彩陶器為藝術珍品,如水鳥啄魚紋船形壺、人面紋彩陶盆、魚蛙紋彩陶盆、鸛銜魚紋彩陶缸等。

近年來,為進一步系統挖掘仰韶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三門峽市緊緊圍繞仰韶文化是「點亮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這一定位,着力打造澠池仰韶村「考古聖地」、廟底溝「花開中國」兩大文化IP,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的建設和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打造,展示仰韶文化的內涵精髓、時代價值和世界影響。

文化特點

● 原始農業出現了,生產以農業為主,農業生產以種植粟類作物為主

● 處於原始的鋤耕農業階段,採用刀耕火種的方法和土地輪休的耕作方式,生產水平仍比較低下

● 除農業外,各部落的採集和漁獵也在經濟中佔有較大的比重

● 人們已經過着定居的生活

● 發達的製陶業是仰韶文化手工業生產的代表,較好地掌握了選用陶土、造型、裝飾等工序

● 原始的紡織技術已經出現

● 社會組織是發達的母系氏族社會

地位及影響

● 揭開了中國考古學研究第一頁和中國原始社會研究第一頁,書寫了中國田野考古史的新篇章,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它證實了中國在階級社會之前就存在着較為發達的新石器時代,破除了「中國無石器時代」的謬論。

● 對於重建古史、探尋中華文明源頭有重大意義。雖然史書記載了有炎帝、黃帝、顓頊、帝嚳等部族存在的傳說時代,但由於疑古,中華文明史的源頭始終不夠清晰,隨着仰韶文化遺址的多處發現,地下遺存驗證了史書記載的正確性。

● 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以前,世界學術界都持「中國文化西來說」。通過對仰韶文化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學術界的這一錯誤認識得到糾正,仰韶文化得到了舉世公認,改寫了世界歷史研究的進程。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