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聯同全球專家整合兩萬名患常見癌症的病人數據發現,15%癌症病人因新冠疫情引起的各種情況,而未能如期接受手術,即平均每7名癌症患者中有一人因疫情而耽誤手術治療。這些病人平均已被確診5.4個月,其中以全面「封城」的國家地區最受災,當地近四分之一的癌症病人由確診至接受手術需等超過12周。相比之下,香港較幸運,疫下的癌症患者仍是優先處理組別,惟部分患者及家屬因擔心染疫而避免進出醫院延誤診斷,專家指出,香港醫院有完善的防疫措施,呼籲病人切勿延醫。
該研究於《刺針腫瘤學》期刊發表,兩萬多名接受研究的癌症病人來自全球61個國家及地區466間醫院,他們分別患有15種最常見實體腫瘤的癌症。
該研究分析不同程度的防疫社交限制,對癌症病人接受外科手術的影響,結果發現「封城」的影響重大。整體而言,全球有15%癌症病人因疫情引起的各種原因,無法如期接受手術。
全面「封城」的國家地區,有約23.8%病人由確診至接受手術需等候超過12周,若與其他採取一般「封城」或較寬鬆防疫限制的國家或地區相比,全面「封城」病人的耽誤時間增加超過一倍。
專家組織表示,面對疫情或其他流行病等的公共衞生危機時,各地醫療組織及機構必須建立一個穩健的醫療系統及設備,確保非緊急手術可以不受干擾,持續、如期進行。
疫下港患者仍屬最優先級別
參與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團隊指出,香港在疫情高峰期間,癌症患者仍屬優先處理級別,但部分患者因害怕於疫情期間進出醫院而延遲診斷。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吳兆文指,外科手術是大部分癌症治療的第一步,可防止腫瘤繼續生長或出現轉移,例如大腸癌早期可單用手術將癌細胞切除,愈早進行愈理想,延誤可能會對患者造成長遠負面影響。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二葉香織指出,為了減低播疫風險,現時進行手術需要遵從更嚴格的防疫規則及手術室配置,每天進行的手術數目有限制,平衡緊急手術及非緊急手術的容量,是疫情以來最大的醫療挑戰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