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泰國中部沙沒巴干府邦卡造區,有一個面積不大的螢火蟲保護園。每當夜幕降臨,星星點點的螢火蟲就會此起彼伏地閃爍不停。67歲的素吉是這個螢火蟲保護園項目的發起人。他出生在邦卡造,後來離家在各地輾轉生活。大約25年前,他回到了故鄉。
回到邦卡造的頭幾年,素吉還可以在夜晚欣賞到螢火蟲的點點光亮。「每到晚上,後院的樹上滿滿都是螢火蟲,那景象美得像童話世界一樣。」素吉決定留下來,為保護螢火蟲做些事情。
處理水污染 螢火蟲回歸
然而好景不長,螢火蟲數量越來越少了。為了保護這些美麗的小精靈,2008年,素吉和朋友一起建立了螢火蟲保護項目,起初致力於保護和增種螢火蟲的主要棲息所——海桑樹,但情況並沒有改觀。
「後來我們,發現這一帶的水又髒又臭。水源被污染也是導致螢火蟲消失的重要原因。」於是,素吉和朋友開始着手處理附近一帶的水污染問題。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努力,河水逐漸變得清澈,螢火蟲也慢慢回歸了。
「想要留住螢火蟲,水、土和氣候條件缺一不可。」素吉說,農藥和化學品使用的增加以及人類生活區光污染等問題也是導致螢火蟲數量減少的原因。
「近兩年,因為馬路整修,燈光更加明亮,甚至徹夜不熄,光污染的影響給邦卡造螢火蟲的生存構成很大威脅。」素吉說,所幸他的保護項目受到包括聯合國相關部門和泰國當地一些高校與學術機構的關注,各方聯合對螢火蟲的棲息環境進行研究,並在社會上呼籲人們提高對這一問題的重視。
螢火蟲保護園吸引了不少人慕名參觀,其中很多人都帶着孩子前來。為了盡量減少參觀活動對螢火蟲生活的影響,保護園參觀人數每天限制在30人以內。「我想讓孩子們看到螢火蟲,我自己小時候就曾被螢火蟲驚艷到。通過對參觀活動的觀察,我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增進人們環保意識的機會。」素吉說。
沿着保護園內鬱鬱葱葱的樹叢前行,樹葉不時掠過手臂。在樹林盡頭的小運河旁,素吉停下腳步,手指對岸一塊園地告訴記者,那裏將成為保護園的擴建區。
「很多人只關注人類的生活環境和舒適氛圍,極少關注是否能與其他物種和諧共存。如果像螢火蟲這樣脆弱的昆蟲都能夠與人類共處,說明我們的生態環境被保護得非常好。我夢想着邦卡造能夠成為一個螢火蟲棲息的小島,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那將會是多么美妙的畫面。」素吉說。●文、圖:新華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