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局日前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推算未來8年升小及升中人口,高低落差達1萬至1.4萬。 資料圖片

適齡學童續跌屬結構性情況 教界倡錄內地生

香港適齡學童人數波動對學校規劃帶來衝擊,教育局前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推算未來8年升小及升中人口,高低落差達1萬至1.4萬,形容學齡人口持續下跌屬「結構性」而非「過渡性」,且因出生率低的關係,跌幅可能較原先估計更大。為此,局方需要考慮以包括「殺校」在內的多招應對,包括率先停辦長期收生不足的官立學校,及與辦學團體商討停辦個別學校,和將位處學生較少地區的學校重置往新發展區事宜。有教育界人士建議教育局應限制小學開班數目、提高師生比例,甚至考慮錄取內地學生來港就讀,以紓緩學校「殺校」壓力。●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博

教育局日前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預計在2022年至2029年間在港居住的小一學齡人口將由5.85萬人跌至最少的4.85萬人,及後略升至5萬人;而中一學齡人口則由高峰的7.16萬人跌至最少的5.78萬並再回升至6萬(見表)。按有關推算,未來學生人口變化與過往十多年的情況截然不同,預計人口下跌情況並非「過渡性」而是「結構性」,故此以往採用的過渡性紓緩措施未必適用。

去年出生率屬20年新低

因應出生率持續下跌,加上疫情影響,去年出生率屬20年來新低。教育局預計2026年小一人口和2032年中一人口有可能會再大幅下跌,未來出生率會否回升仍屬未知之數。

為此,教育局將採取多管齊下方法應對人口結構性變化帶來的挑戰,在考慮政策、人口變化、學額供求等因素,停辦長期收生不足的學校,或將位處有較多剩餘學位地區的學校重置到學位需求殷切的新發展區,以紓緩個別地區學位供過於求的情況,包括早前已安排香島官立小學在2021/22學年起逐步停辦、在2026/27學年將筲箕灣東官立中學重置到西貢區安達臣道石礦場新校舍。

教育局表示,局方作為官校辦學團體,將會以身作則,為其他辦學團體樹立榜樣。現階段已與一些辦學團體商討,以有序方式逐步停辦個別長期有大量剩餘學位地區之學校,或申請將有關學校跨區重置到新發展區。過往,為應付小一人數短暫性增加而開辦的四所「有時限小學」將會在未來數年逐步停辦。教育局未來的校舍分配工作,將會以重建或擴建校舍為主,以改善校舍質素。

教育局強調,會密切留意學生人口變化,並以學生利益及確保教育質素為大前提,適時檢視有關安排。

新界校長會副主席朱偉林表示,近年北區小學及幼稚園收生人數下跌,建議教育局將小學開班數限制在24班、提高師生比例,以免學校因收生不足而被「殺校」;而當局亦可研究錄取內地學生來港唸書,以增加生源。政府亦可藉此契機安排額外教師,進行國民教育及生涯規劃等行政工作,減輕教學壓力。

工會倡設每班人數上下限

教育工作者工會主席黃建豪表示,收到西貢區及屯門區學校反映,近年收生人數下跌,甚至有中學原定收生120人,最後卻只錄取80人,教師甚至要兼顧不少行政工作以爭取收生,大大打擊教師士氣。他建議當局為每班人數設置上限及下限,避免學校為搶生源而形成惡性競爭。

教育局針對長遠學生人口結構性變化之措施

●停辦長期收生不足學校,或將位處有較多剩餘學位地區的學校重置到學位需求較殷切的地區或預計未來有較大學位需求的新發展區

●與辦學團體商討,以有序方式逐步停辦在個別長期有大量剩餘學位地區的學校,或申請將有關學校跨區重置到新發展區

●未來數年逐步停辦四所有時限小學

●教育局未來的校舍分配工作以重置或擴建校舍為主,以改善校舍質素

●在條件許可及有足夠資源的情況下,教育局會繼續於公營小學推展小班教學;在2022/23學年,教育局安排了11所學校加入小班教學行列

●教育局會以學生利益及確保教學質素為大前提,檢視上述分別在小學及中學實施的紓緩措施在未來學齡人口持續下跌的情況下是否仍然適用,確保教育支出用得其所

資料來源:立法會文件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