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善用寓言說理,除了上回導讀的「鄭人買履」外,還有《五蠹》篇開首的「守株待兔」,也值得好好細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①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搆②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③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④蜯蛤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⑥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⑦。近古之世,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今有搆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是以聖人不期脩古⑧,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⑨,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⑩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篇名《五蠹》的「蠹」字,指蛀蟲,比喻危害國家的人,其中包括如「守株待兔」那樣拘泥舊制,不肯變法圖強,「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者。此一主張,主要針對強調堅守仁義正道的儒家學說。但事實上,儒家亦講求權變,認為「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做人做事應當「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將儒家學說視為墨守成規、一成不變者,無疑是一種誤解,甚或是出於私利的刻意曲解。

世間萬事萬物,恒久變幻不定,惟變易中實亦有不易之理。「守株待兔」的寓言,說明在時移世易下,人們不得不求變法,不可能一成不變,更不應該妄求不勞而穫;但與之相反,諸如寓言「愚公移山」及許多名賢時人的事跡,又教導我們做人做事應當奮勇到底,堅持不懈。兩者之間,應當如何求取平衡?誠如《周易·恒》卦闡述之義理,人生種種變與不變,其實都各有道理,一味為守而守,抑或為變而變,同樣並不可取,箇中深意,值得反思。

譯文

上古時代,人口少而野獸多,人民抵受不住禽獸蟲蛇的侵害;這時有一位聖人出來,教導人民用樹枝搭成鳥巢一樣的住所,藉以避免各種禽獸的侵害,人民因而愛戴他,讓他統治天下,稱之為有巢氏。人民進食瓜果蚌蛤等食物,氣味腥臊,污穢腐臭,腸胃常常受到損害,生病的人很多;這時有一位聖人出來,用鑽木的方法取火,教導人民以熟食除去腥味,人民因而愛戴他,讓他統治天下,稱之為燧人氏。中古時代,天下有洪水災害,鯀和禹疏導河流。近古時代,桀和紂殘暴昏亂,湯、武出征討伐。假如有人要在夏朝以搆木為巢、鑽木取火等方法來統治天下的,必定會被鯀、禹所取笑;假如有人要在周朝以疏導河流等方法來統治天下的,必定會被湯、武所取笑。這樣的話,時至今日仍有讚美堯、舜、禹、湯、武那一套的,也必定會被新時代的聖人所取笑啊!因此,聖人不會循守古制,不必效法舊例,而只會考論當世的事務,因時制訂合宜的設施。宋國有一個種田的人,田中有一棵樹,他看見有隻兔子奔跑時撞上樹幹,折頸而亡,於是就放下耕具守在樹旁,冀望再次撿到死兔。結果他沒再得到兔子,自己卻被宋國人所取笑。今天如果仍有人想以先王的施政措施,來治理當今民眾的,便跟那守株待兔的人一樣可笑。

註釋

① 勝:勝任,抵得住。

② 搆:以木材建屋。

③ 王:稱王,引申為統治。

④ 果蓏:果實的總稱。木實曰果,草實曰蓏。

⑤ 蜯蛤:貝殼類海鮮的概稱。蜯,同「蚌」。蛤,蛤蜊。

⑥ 燧:古代用以取火的器具。

⑦ 決瀆:疏通河道。瀆,注入大海的河流。

⑧ 脩古:脩,治,習。松皋圓謂「修」宜作「循」,指不必循行古事,於義更勝。

⑨ 株:樹幹,《說文》:「株,木根也。」徐鉉曰:「在土曰根,在土上曰株。」

⑩ 耒:古代一種木製耕具。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