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劍泓 受訪者供圖
●「北部都會區」計劃吸引已北上創業的港青考慮回流。圖為早年本港科技展展出的服務機器人。 資料圖片

籲參考深科技園規劃經驗 憧憬兩地融合形成規模效應

特首近日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倡議在新界北部發展面積多達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大力發展創科產業,打造「新田科技城」、河套地區港深創科園、流浮山「數碼港2.0」等創科旗艦項目。面對這個喜訊,不少早年放棄在港孵化的創科人士興奮不已,直呼:「等咗好耐!」他們異口同聲表示,香港特區坐擁發展創科產業的優勢,惟土地人工成本高昂、缺乏政策支持是最大痛點,以致香港過去的創科產業滯後,含金量也不足,他們當年也因此選擇北上發展。隨着「北部都會區」上馬,香港將進入創科黃金時代,他們也有意回流香港。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32歲的港人梁劍泓創辦深圳市易瞳科技有限公司已有6年光景,主力研發智能穿戴設備,其中一項是應用在較危險的工業場地,操作員不用身處其中,透過穿戴設備遠程作業,以提升工業生產安全。公司已獲得多輪創業投資,現僱有20多名員工。

嘆港現時成本高發展空間窄

回憶創業初期,在港孵化是他的首選,也曾到香港科學園和數碼港等,以及深圳的創科基地考察,比對兩地的政策、利弊後,最終決定將公司設在深圳前海。

他解釋,香港的土地人工成本等對初創企業都不夠友好,他從事的VR產業更特別需要政策配套,顯然深圳較適合,「深圳的創業孵化環境明顯更加成熟,在深圳創業,不需要有人特別指導你,海外留學人才只要翻開政府網站,資料全部在上面有齊,另外當時深圳已有多家創業孵化器、加速器以及專門面向初創公司的服務機構,香港的政策支持顯得相對薄弱。」

梁劍泓認為,沒有肥沃的土壤,香港創科業的發展空間有限,「近年比如打車軟件,香港現時只有『HK Taxi』,『85截的』等少數本地App,用戶體驗也非常一般,貨運方面的『Lalamove』已是非常難得,互聯網企業在這裏不容易發展。電子支付也是這一兩年才有一些突破,微信和支付寶近期才開始在香港普及。國際科技大公司在香港一般只設有服務性質的部門,提供不了太多技術研發崗位。」

這些創科業的痛點,也有望隨着「北部都會區」計劃的落實逐一緩解,他指出香港與深圳若能聯手,將會是強強組合,「深圳連接香港的幾個口岸,包括福田、羅湖等個個都是市中心、CBD區域,香港若大力發展北區,前海未來亦可能成為深圳的繁華地帶,兩地深度融合能形成規模效應。」

他透露,新一份施政報告上周出爐後,引起他的深圳朋友圈熱論,「大家討論政策會有什麼影響,香港的房子會不會便宜點?深港兩地生活會不會更便利?對產業帶來哪些機會?大家都是持期待態度的。」

「北部都會區」為香港勾勒美好的未來,「計劃長達20年,其間面對政府換屆,希望不論立法會怎樣改選,特首由哪人出任,都貫徹這個計劃。」他建議,特區政府詳細制定階段性成果指標,例如在區內推行「一地兩檢」,透過成果再促進計劃進展,另外也可參照深圳科技園區的規劃經驗。「成功的科技園區不是一天建成的,深圳有好幾個園區,包括軟件產業基地、生態園、前海科技園南北區等,前後大概有20年時間,中間也有產業迭代,值得香港特區政府學習。」

利本地人才投身創科

此外,梁劍泓提到,香港有非常好的大學教育,但近年大學畢業生卻鮮少投入創科界,而內地就業機會雖然多,香港學生卻可能出於不了解、畏懼陌生環境等心態,不願選擇北上,部分人為搵工而轉行,變相浪費了教育資源,如果這類學生能夠進入「北都區」計劃提供的新增創科崗位,不但可人盡其才,也能透過產業鏈互動更加了解內地,是促進灣區融合的好事。

未來「北部都會區」帶旺香港創科產業,他會否考慮回流香港?「香港和內地本來就是一家,大灣區又是立足廣東片區,語言文化上有共同基礎,我本來在深圳生活也沒有覺得和香港有隔閡,現在中央和特區政府推出的措施也都是在促進兩地健康融合,可能10年20年之後,跨境產業園區已經沒有地理上的界線了,選擇在哪兒生活或設立分公司,純粹是個人偏好,我當然會考慮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