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倚天招鳳亭鳥瞰深圳河谷。 作者供圖

江 鄰

 三峰競秀起煙雲 百鳳爭輝落茂林

 長瀑翩翩飛玉帶 陳香裊裊送梵音

 蜿蜒一水悲情路 坎坷雙城粵海春

 好漢坡前抬望眼 此情猶在老東門

愛山之人,每到一地,必訪名山,可稱為拜山。來深圳不到兩個月,我已三上梧桐山。第一次經好漢坡登大梧桐,第二次沿杜鵑谷登小梧桐,第三次從仙湖植物園入弘法寺。時逢夏末秋初,南國多雨,每次去都是晴雨交加,雲遮霧罩。好在登山路徑修葺得極好,並無不便,反而緩解暑熱,還讓我充分領略「梧桐煙雲」作為深圳八景之一的魅力。

最能代表深圳山水人文景致的,當屬2004年評出的「深圳八景」和2020年評出的「深圳十峰」。八景是專家評定,十峰是市民票決。梧桐山在兩場評選中都入圍了,而且十峰評選以97.1%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其實,早在清代《新安縣志》記載「新安八景」時,梧桐山就以「梧嶺天池」名列其中。

梧桐山脈位於羅湖、鹽田、龍崗三區交界,自西南向東北逶迤隆升,呈群峰綿延之勢。其中三大主峰依次為小梧桐、豆腐頭、大梧桐,海拔分別為692米、706米、944米,向以「三峰秀拔」著稱。大梧桐作為深圳最高峰,與香港最高峰大帽山(海拔957米)遙遙相對。兩山相峙而成谷地,深圳河蜿蜒其間,河兩岸原本山水一體,如今風物迥異。

登梧桐山的路徑很多(驢友統計有17條),東南西北四面皆可上山,比較為人熟知的是前幾年專為開發梧桐山旅遊而整修的五條:一是從雲登石場到小梧桐頂,長約4.5公里;二是從五畝地到小梧桐頂,長約7.0公里;三是從梧桐山管理處鹽田站到大梧桐頂,長約5.0公里;四是從沙頭角到大梧桐頂,長約8.5公里;五是從泰山澗到大梧桐頂,長約7.5公里。每條山徑的景觀都不盡相同,但山徑是互通的,遊客可以按自己的興趣轉換。

不同季節,不同路徑,不同心情,登梧桐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整個梧桐山景區,湖光山色相映,峰壑亭台儼然,飛瀑高懸,麗鳥合鳴,景觀獨特性與生物多樣性兼具,先後被評為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如今梧桐山風景區的主入口建在北面的梧桐山村,立有高大的石牌坊山門。但各景區相對獨立,除生態保育區外,自西而東,大致由五部分組成:東湖公園景區、仙湖植物園景區、小梧桐景區、大梧桐景區、梧桐山東南麓景區。大梧桐景區的「梧桐煙雲」和小梧桐景區的「倚天招鳳」,是最有代表性的景觀。

梧桐山之美,首先緣於獨具特色的地形地勢。大鵬灣如巨大的喇叭口,源源不斷從東南海面送來暖濕氣流,卻被雄渾挺拔的山體擋住。氣流沿峰巒溝壑而上,形成雲霧,或輕煙淡抹,或濃霧繚繞,常年不絕。雲姿霧態瞬息萬變,峰形巒影出沒其中,若隱若現,令人目不暇接。山中溪澗雜然,水流成潭,或應山勢呈飛泉、疊泉、滾泉等景觀。三峰來海上,一澗出雲端,登高遠眺,探幽取勝,各得其妙。在如此風水寶地上,弘法寺不過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建的佛教文化道場,也彷彿沾染了靈氣,信眾熙熙,堪比古剎,香火盛極一時。

特別的氣候孕育了特別的植被。據統計,梧桐山野生植物多達1,419種,約佔深圳野生植物資源種類的70%。尤其是漫山遍野的毛綿杜鵑,具有獨特的生態價值和觀賞價值。作為分布在地球上緯度最南、海拔最低地區的喬木型高山杜鵑林,梧桐山杜鵑谷是位於大都市中最大規模的原生杜鵑花海,面積達20公頃。每年三四月間,在南海潮濕氣流吹拂下,整個山谷杜鵑怒放,連枝成叢,連叢成片,披煙戴霞,嫵媚動人。

如此盛景,我當然還無緣得見,須待來年花期。不過,當我沿着萬花棧道抵達古鵑徑,在錯落有致的杜鵑林中穿行,近覽千年杜鵑王挺拔茂盛的風采,遙想春暖花開時,粉白相間的毛棉杜鵑從坡頂直到谷底綿延數百米,何等壯觀!若把繁花似錦的杜鵑谷視為一隻七彩鳳凰靜靜地棲息在梧桐山上,觀景台正處於鳳凰頸部位置,上有美麗鳳冠,下有絢爛尾羽。梧桐山倚天招鳳的氣勢,脫穎而出。民間有「仙女嬉於天池,鳳凰棲於梧桐」的傳說,靈感莫非來源於此?

豐茂的植被,每每與種類繁多的動物相伴。目前,梧桐山景區有陸生脊椎動物70科231種,僅鳥類就達143種。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蟒蛇、穿山甲、小靈貓等18種,爬行動物有中國特有種5種。昆蟲超過10,000種,包括蝶類和蛾類近4,000種。可以想見,在茂林綠水間,是一個多麼生機盎然的動物世界。

寫到這裏,腦子裏浮現出那日與青蛇的邂逅。當時,我們一行三人沿着幽靜的泰山澗步道下山。剛剛下過雨的石階路面很乾淨,驀見一條長約三呎的青蛇緩緩地從石階爬向路旁草叢,通體碧綠,晶瑩透亮。大家都沒來得及反應,愣在那兒,青蛇卻慢悠悠地回過頭來看了我們一眼,又從容地轉頭遊走了。我們屏住呼吸,沒說話,也沒敢拿出手機拍照,只覺某種神秘氣息,從腳底漫上頭頂。

當然,梧桐山之所以為深圳市民情有獨鍾,不但因了豐富奇絕的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還因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梧桐山早有人居,留下了古村故道、水庫梯田等遺蹟。但最讓人感懷的,還是在倚天招鳳亭鳥瞰深圳河谷。如果說深圳河是深圳的母親河,那麼梧桐山就是深圳的祖山,正是梧桐山孕育的潺潺溪流,匯聚成了這條充滿故事的小河。

倚天招鳳亭並不大,兀立於小梧桐西南側陡峭的石坡之上,視野極開闊。東起大鵬灣,西至深圳灣,蜿蜒曲折的深圳河把兩岸景致一分為二,北為深圳城區,南為香港郊野。從沙頭角中英街,到蓮塘口岸、文錦渡口岸、羅湖口岸、皇崗口岸、福田口岸,直至深圳灣大橋和煙波浩渺的伶仃洋,本應是漁歌晚唱的水鄉,無奈變成了血雨腥風的界河。視線一路西去,山回水轉,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滄桑:鴉片戰爭的硝煙,庚子首義的壯舉,東江縱隊的傳奇,三趟快車承載的同胞情,百萬大逃港書寫的辛酸史,改革開放潮起珠江,「一國兩制」起伏迭宕……據說深圳市政府擬在此建城市觀景台,大約也是基於這片山水特有的歷史文化象徵吧。

如今,深圳河兩岸的人文地理風貌又處於新的大變革前夜。隨着深圳經濟特區與先行示範區「雙區迭加」態勢逐步呈現,河套地區開發方興未艾,前海合作區空前大擴容,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也在本屆政府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破天荒地提出了「北部都會區」建設計劃,大力打造所謂「三圈」: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新時代的「雙城」故事正在磅礡書寫,深圳河將繼續為歷史作證。

梧桐山西南麓,便是大名鼎鼎的羅湖橋和老東門,史稱深圳墟,乃深圳經濟特區的發源地。事實上,深圳特區成立之初,只有一個羅湖行政區,後來陸續拆分整合,才有了今天「關內四區、關外五區」的格局。如今的老東門,也許街道布局亂了些,店舖有些簡陋,貨品有些低廉,但氤氳的市井氣息中活力四射,在在體現了「深圳之根」的豐厚底蘊,蒼勁而頑強。

有句膾炙人口的廣告語:來了就是深圳人!而我想,每一個深圳人,都應當去爬一爬好漢坡。當你攀上千米石階,來到「梧嶺天池」纍纍苔痕前,站在「鵬城第一峰」飛來巨石上,鳥瞰腳下姿肆鋪展的城池在綿延起伏的青山綠水中伸向無盡的遠方,你會真切地感受到生命力的搏動和夢想的昇華。思緒悠悠,匯成一聯:

數梧嶺諸峰好漢坡前十里雲煙十里錦

觀羅湖一邑老東門外半城山水半城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