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英語是國際最通用的語言。香港被英國強佔超過一個半世紀,回歸祖國後不少香港人仍多用英語作為思考問題的媒介。假如問春、夏、秋、冬的英語怎麼說,相信小學生,甚至幼稚園生都可能知道分別是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真的如此嗎?恐怕九成以上的中國讀書人都「錯了」!

近年香港社會對中國傳統曆法中的二十四節氣加深了認識,先前有小朋友在社交媒體上大談今年9月下旬的秋分之後還特別熱云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小孩應該記熟全部節氣,有一口訣,曰:「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更寒。」依次春天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節氣。夏天是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天是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中國人以「四立」定義春夏秋冬四時。對應公曆二月上旬交立春後是春天;5月上旬交立夏後是夏天。秋天、冬天也是這樣約佔3個月。大概每15天左右就換下一個節氣,於是2月下旬是雨水;3月上旬是驚蟄,香港民俗在這一天「打小人」,「輕度詛咒」那些對自己不好,甚或不利的「小人」。4月上旬清明掃墓,然後最重要是12月下旬的冬至,今天香港人人都會說「冬大過年」(冬至比大年初一還重要)。

因為小學生都知道「春天的英文是Spring」,大家就不會去深究「Spring」何時開始、何時終結。英語世界實以二分二至來劃分4個「Seasons」(季節)。英語工具書都說:3月下旬的春分是Spring的開始!這時中國人的「春天」已過了一半。6月下旬的夏至才是Summer的開始,9月下旬的秋分「換季」成Autumn,12月下旬的冬至才算Winter之始。於是乎「春天」和Spring只有大約45天重疊。由立春到春分,是春天的前半、Winter的後半。春分到立夏,是春天的後半、Spring的前半。如此類推。最後冬至到立春,是冬天的後半,Winter的前半。

明白了這個差異,才能夠理解為什麼在中國人會有「春寒」和「秋熱」的概念。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年-846年)有一首《秋熱》七絕:「西江風候接南威,暑氣常多秋氣微。猶道江州最涼冷,至今九月着生衣。」五行學說以南方火旺,代表夏天,「南威」形容南方的炎熱氣候。生衣即夏衣。農曆九月對應公曆的月份年年不同,四時溫度氣候也不是一成不變。最近幾年過了秋分仍然炎熱,大白天還是要穿夏衣。

讀者諸君知道了這個小秘密,請不要隨便「糾正」人家的誤解,在校學生亦不宜直率質疑老師所教。因為你們是全體中國讀書人之中,可能不到十分之一的「少數知情人士」。如果四出宣揚「春不同Spring」的大道理,萬一遇上些什麼「不良後果」,潘某人對此概不負責。大家儘管拿「春寒」和「秋熱」入文好了。「古來聖賢皆寂寞」,我們既屬少數「掌握真理」的可憐人,還是低調些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