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工名單前,葉曉東指着父親的名字陳團圓。葉曉東說,在這裏感覺離父親更近。 受訪者供圖
●機工張智源珍藏的老照片中,其中一人就是陳團圓。 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報2015年8月17日刊出《十年守護紀念園 空框祭父引為憾》為題的報道。

1939年,3,200名風華正茂的南洋華僑子弟放棄優越生活回到祖國,加入了一支特殊的部隊成為汽車司機和修理技工,戰鬥在「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上,他們被稱為南僑機工。由於歷史原因,南僑機工的歷史資料曾嚴重損毀,許多後人無法找到父輩資料和照片,留下無盡遺憾。77歲的葉曉東便是這些後人之一。香港文匯報2015年8月17日曾以《十年守護紀念園 空框祭父引為憾》為題,報道了葉曉東尋找父親陳團圓生前影像資料的故事。最近,來自海外的一張刊載有馬來西亞機工信息的舊剪報照片佐證了陳團圓的影像,令尋找父親照片已逾30載的葉曉東夙願得償。 ●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 雲南報道

1939年,僑居馬來西亞麻坡的陳團圓應召為第九批南洋華僑機工,被派往雲南德宏芒市與祖國同胞並肩抗戰,其間在當地成家並育有葉曉東姐弟。

父遭日軍殘害 遺一雙兒女

1942年,滇西大片地區淪入敵手,日寇瘋狂搜捕包括機工在內的抗日軍民,陳團圓滯留於怒江西岸,裝扮成傣族男子,終日上山放羊躲避;至1944年終被日軍捕獲,並慘遭活埋殘害。彼時,襁褓中的葉曉東僅出生三個月。為維持生計,母親帶着姐弟改嫁並遷居畹町,姐弟遂隨繼父改姓葉。

由於種種原因,葉曉東多年後才得知自己身世,然而,從未見過父親照片,一直不知父親相貌,令葉曉東深感遺憾,尋找父親照片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其間,他從健在的幾位機工大叔口中,斷斷續續了解到父親的一些情況,又到雲南省檔案館等多地查詢歷史檔案,但除了查到陳團圓和張智源在同一工資冊中等資料,他始終未能找到父親的照片。

同為機工後人的張雲鵬立刻將父親張智源珍藏的「麻華機工回國服務隊職員留影」的照片,翻拍發送給葉曉東。根據照片標註,合影中的六人是馬來西亞麻坡回國服務的南僑機工,拍攝於1939年8月10日。但經張智源妻子確認,除認出前排中者為張金炳、右者是張智源外,其餘四位並不知姓名。

二訪大馬尋親 登當地報紙

葉曉東尋找父親照片的努力沒有停止。2013年和2018年,葉曉東或隨機工後人尋親團、或自行前往,兩度到訪父親僑居的馬來西亞尋訪,卻都無功而返。不過,當地華人華僑提供的協助讓葉曉東難忘。馬來西亞南僑機工史料搜究工作室的劉道南、盧觀英夫婦帶他到當地陳姓宗祠、祖墳等地尋訪,走訪當地潮州籍人士,查詢陳姓族譜,又到當年機工出發的新加坡麻河港口尋找線索。

葉曉東說:「雖然他們講一口潮州話,而我操一口畹町腔,語言溝通時有不暢,但他們的熱情與熱心、周到與細緻,讓我倍感溫暖!」

事實上,劉道南和盧觀英早在2009年就看過紀錄片《南僑機工》。他們對片中葉曉東對着空相框祭奠父親的一幕深受感動,因而數次撰文在馬來西亞華文報紙上刊載葉曉東的故事。

廣泛收集線索 辨出父模樣

2019年,中央電視台一檔節目根據「麻華機工回國服務隊職員留影」照片,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判斷,六人合影中,後排右者與葉曉東年輕時照片的相似度高達85.58%。儘管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但葉曉東並不能確認合影中的後排右者即為父親。

前不久,盧觀英傳給張雲鵬一張剪報的照片。該剪報是1939年8月9日新加坡《南洋商報》的報道,報道稱:麻華第三批機工返國服務員,已徵得九名之眾,其人數雖少,然其愛國之誠信可嘉。主持辦理其事之麻華返國服務團委員會,已決定於十一日遣送往石叻(原新加坡的稱呼)集中候輪返國。報道中並公布了該批機工姓名:正隊長張金炳、副陳禮炳、文書張智源、交際馮漢深、財政余英傑(應為涂英傑,該報道錯將「涂」寫為「余」)、幹事陳傳圓(應為陳團圓,潮州話「傳」與「團」同音)。

有了這份剪報佐證,加上張雲鵬通過各種渠道的確認,他分辨出了六人合影照片中的每個人。前排左者為陳禮炳,中者為張金炳,右者為張智源,後排左者為涂英傑,中者為馮漢深,右者為陳團圓。

「這與人臉識別技術的判斷一致。」得知這一消息後,看着合影中的父親,葉曉東百感交集,泣不成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