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發布新一份施政報告。報告描繪「北部都會區」規劃,以及達至港深更緊密合作的「雙城三圈」概念,展現發展戰略思維的突破。這個發展藍圖,以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為大背景,以開拓香港新發展空間為落腳點,以產業、就業、居住的綜合考慮,致力打造香港可持續發展的新增長極,為香港長遠發展布局謀篇。施政報告還提出完善「一國兩制」制度建設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積極推展二十三條立法和法治建設,重組政府架構和提升管治效能等等,為落實新藍圖加固法治基礎、提供制度保障。新的發展藍圖,值得社會各界攜手合作,共同努力去達成。

如何突破發展空間局限和土地來源狹窄的發展瓶頸,一向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長期以來,本港發展中心一直集中於維港兩岸的都會核心區,對新界未開發地區的利用不足,既造成發展不平衡,亦令本港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此次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的規劃,無疑是打破框框、放開格局、着眼長遠的發展思路。

「北部都會區」把天水圍、元朗、粉嶺已發展的新市鎮,以及六個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有機整合,區內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構建新田科技城、提升洪水橋╱夏村為新界北現代服務業中心,並在流浮山建設具規模、地標性的創科設施,形成科技和商貿產業群聚效應,並把「無地域限制、帶動就業機會」的政府設施及寫字樓遷往區內,強調運輸基建先行,以打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獨特都會形態。

「北部都會區」把約300平方公里的整個新界北地區作為一個整體,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將達90.5萬至92.6萬個,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將在區內創造65萬個職位。這種以產業先行的規劃布局,克服以往天水圍等新市鎮就業乃至交通配套不足、衍生「悲情城市」問題等的弊端,可以達到拓展發展空間、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滿足經濟和民生需要、優化環境的多重目標,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

融入國家發展、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是香港發展的大勢所趨、機遇所在。 「北部都會區」以港深緊密互動引領,以形成「雙城三圈」的發展格局為依託和目標。「雙城三圈」通過深港口岸經濟帶,將「北部都會區」發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區聯成一個整體,按照規劃將興建5條新鐵路連接深圳,本港與內地跨境交通網絡進一步打通,發揮強強聯手,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北部都會區」體現政府發展規劃更加宏觀、具有遠見和全局觀念,順應發展潮流,努力建設「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令人對實現香港美好願景充滿期待。

隨着香港國安法實施、完善特區選舉制度,社會恢復安全穩定,香港迎來由亂及治、由治向興、聚焦發展的轉機,無疑是此次施政報告提出新規劃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前海方案等國家發展重大規劃的基礎。施政報告提出,將積極推展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本地立法工作,並擬備有效的宣傳計劃,不讓反中亂港分子有機可乘,蠱惑人心;檢視或激活現有法例,確保全面維護國家安全,這些施政規劃,着眼於進一步夯實維護社會穩定這個繁榮發展的基礎。

另外,施政報告提出,下一屆政府將設立副司長職位,負責領導包括「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願景」等大型區域發展,以及重組政府架構,以配合香港的發展所需;按照「能者居之」的原則,在未來數月檢視現時公務員高層職位的選拔聘任機制,務求把最有遠見和能力的官員放在最適合的位置;督促運輸及房屋局局長竭力壓縮建屋程序,爭取盡快建成更多公營房屋單位。這些舉措和建議,着眼於完備架構、人事、制度和機制配套支持,為落實施政報告的新規劃新藍圖保駕護航。

特首的新一份施政報告,顯示特區政府施政思維的轉變、拓展和發展,敢於破舊立新、積極有為,對香港經濟、民生、創科發展作出長遠規劃,帶給市民新希望,也受到建設力量政黨及人士的歡迎和支持。未來重點,是如何將規劃落實執行,轉化為振經濟、惠民生、促發展的成果和動力。其中的關鍵,既要政府把藍圖具體化,形成可操作的措施方案;也要社會各界、各持份者攜手努力,並且督促政府提高效率,戮力同心把施政報告的規劃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