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新一份施政報告即將出爐,雖然本港部分行業已經開始復甦,但零售及旅遊業仍在接近「零旅客」的情況下苦苦經營,盡快通關相信是不少業界的心聲。廠商會會長史立德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期望政府能以新思維找尋能與內地部分解除「控關」的方法,如推出類似歐盟「疫苗護照」的「大灣區疫苗通行證」、以及香港與內地「商務氣泡」,在雙方可控的情況下逐步爭取方便港商及兩地居民往來。另外他亦期望政府能爭取更多便利措施,協助港商開拓大灣區及內地市場。

史立德期望政府能爭取更多便利措施,協助港商開拓大灣區及內地市場。 資料圖片

史立德表示,自疫情爆發後,香港與澳門及內地「控關」已逾一年,很多在內地設廠的港商都難以回內地打理業務及洽談生意,不少家庭更蒙受長時間分隔之苦,近期粵港澳的疫情控制和疫苗接種情況均屬理想,在大灣區實施免檢疫往來的風險有限,建議逐步允許「疫苗通行證」持有者在大灣區享有防疫措施的豁免,例如縮短甚至免除入境後隔離天數。

與內地「商務氣泡」便利營商

政府亦可向中央爭取率先推行「商務氣泡」,讓已接種疫苗的港商可以在豁免檢疫之下,以有限制的方式,例如採用「點對點」交通或者限定在目的地的活動範圍返回內地進行商務活動。這對於帶動香港以及大灣區的經貿復甦具有立竿見影的正面作用,既有助於香港工商界融入國家內循環經濟,更能為香港疫苗接種的進一步普及提供具吸引力的誘因。

史立德又建議,政府應加大力度提振內部需求。目前本港經濟復甦的態勢仍未夠全面,例如私人消費開支和本地固定資本形成只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九成左右。早前政府推行的消費券計劃很受業界歡迎,建議政府進一步探討如何將消費券與扶持特定行業相結合,例如與受疫情打擊之「重災區」的商家合作,鼓勵、協助他們配合消費券的發放推出針對性的產品、有特色的優惠和具吸引力的促銷活動,並透過「防疫抗疫基金」或「中小企市場推廣基金」為這類促銷措施提供配對資助,或者對有關開支給予扣稅優惠。

他又希望,政府能進一步善用現有資助計劃,讓港商可以更好地拓展本地業務。香港品牌發展局於去年下半年對110家香港公司進行的「香港品牌企業再出發」問卷調查中發現,82.7%的受訪企業將在未來一年加緊拓展市場,近六成(58.2%)的企業表示將以香港本地市場為重點,其次是粵港澳大灣區(佔 42.7%)和東盟(30%)。以「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為例,去年接納了業界的建議,擴大「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的資助範圍,涵蓋以「本地市場」為目標的展覽會,該會希望政府能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對每家企業的資助總金額上限,考慮單獨為「本地市場」的項目設立額外的資助額度,以便讓之前已用完基金資助最高額的企業亦能受惠,使得基金更及時、有效地發揮起支援港商拓展本地市場的新功能。

●本港零售在疫情下苦苦經營,業界都希望可盡快通關。 資料圖片

冀提高拓本地市場資助上限

該會還建議政府為「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BUD專項基金)引入相似的強化措施,將適用範圍擴大至包含以本港市場為主攻目標的項目,藉此鼓勵港商加快本地業務的升級轉型和強化品牌的創建與推廣。

史立德指出,業界亦希望政府在公營部門以及政府基金資助項目的採購政策中加入「香港品牌優先」的元素,並進一步放寬以「價低者得」遴選供應商的準則,考慮以採購物品的性價比作為考量指標。同時,政府亦應更積極地協助甚至資助商會等機構舉辦全港性、線上線下並舉的促銷活動或展覽展銷會,以「做旺」本地零售市場。

籲設稅務優惠推「再工業化」

近年政府積極推動「再工業化」,史立德認為,政府一方面引導社會各界共建有利於工業發展的生態系統,例如培養重視工業的社會氛圍、鼓勵年輕人投身製造業、吸引金融等服務行業開展更多與工業相關的業務等;另一方面亦應積極運用傾斜性政策,透過土地、財稅、人才引進、勞力供應、市場渠道、法規等方面的優惠和便利性措施,優化本地的經營環境,並增加企業投資製造業的誘因。例如,考慮為「再工業化」相關的投資和業務,包括港資廠商在境外進行的製造業活動,提供額外的稅務扣減或者半額稅率等優惠。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