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在歌詞課上,問同學在聽什麼流行曲;不少答案是由陳卓賢填詞和演唱的《鯨落》。
這首詞以鯨魚之死,比喻為愛情默默犧牲的心境。副歌書寫「鯨落」現象數句,尤為動人:「鯨落入大海只有冷仍綻放 / 寂靜在暗淵漸降 / 海魚即管吃喝 / 遺愛後葬於海溝 / 這軀殼」。
「鯨落」(whale fall)指鯨魚死亡後墮落深海,骨肉化身其他海洋生物的食糧、居所之生態現象,如落紅化作春泥;但過程比花落漫長得多。歌詞特別點出了「暗淵」、「海溝」這些深海冰冷環境,以烘托獻愛者神情孤寂,意境相襯。
深海生物來自遠古,而且長留海底,身世從來神秘,惹人想像。這些「大魚」常常出現於童書、神話和奇幻故事之中。
《舊約聖經·約拿記》裏的「大魚」,把違命先知約拿吞下三日三夜;有論者認為,那是抹香鯨。意大利兒童小說《木偶奇遇記》把頑皮木偶吞下的,則是鯊魚。書寫者都以大魚肚腹之黑暗,刻畫人性的迷惘與自省。約拿和木偶,最後都能在魚腹中懺悔知錯,(暫時)改過自身。
至於《鯨落》裏「天際展翅飛如何想像/海裏撥鰭泳難同順暢」、「翻背」和「拍翼」的動靜,比較像座頭鯨;而「魂魄附泡沫上水面 / 乘蒸氣盡化煙」,為愛捨身的情操,又有丹麥童話《美人魚》的境界。我們不禁想知道,鯨魚心中有沒有滋養萬物的志向呢。
《莊子·逍遙遊》謂「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此「鯤」體型巨大,並可化身成「鵬」以「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有海面跳躍之特徵,也讓人聯想到座頭鯨。
「鯤」是否「鯨」呢?翻閱東漢《說文解字》,未收「鯤」;收「䲔」,指「䲔」同「鯨」:「海大魚也。从魚,畺聲。《春秋傳》曰:取其䲔鯢。渠京切。鯨,䲔或从京。」清代《說文解字注》亦解「䲔」同「鯨」:「海大魚也。此海中魚冣大者。字亦作鯨。」
由此可見,中國古籍中的「大魚」除了「鯤」外,還有「䲔」(同「鯨」)、「鯨」(雄性鯨魚)、「鯢」(雌性鯨魚)等概念。也許「鯨」是物種的總稱,而「鯤」則是其中一種「鯨」;也許「鯤」、「鯨」各指某種鯨魚;又或「鯤」、「鯨」根本不屬同一物種。無論如何,古人憑藉棲息地所在,都把這些哺乳類動物歸為「魚」了。
話說回來,《鯨落》全詞描寫雖美,情感亦流露真摰;惟正歌中的「與海繾綣 / 而最終擱淺」,似可斟酌。「鯨落」的鯨魚必然死於海中,方可墮落深淵;如若擱淺於灘,而體內氣體無法自然排出的話,就會使鯨身爆裂,變成「鯨爆」,血肉橫飛。
「鯨落」淒美,不妨在歌曲中流轉心聲;而「鯨爆」驚心,最好還是敬而遠之。
■ 鄒芷茵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隔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