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說理,雄辯滔滔,頗善用寓言修辭,假託外事以說明道理。其中,韓非子創作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濫竽充數、曾子殺彘、自相矛盾、買櫝還珠等,均敘事生動,邏輯周密,說理透闢,誠如經典。以下謹選讀《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買履」的寓言:
鄭①人有且②置③履④者,先自度⑤其足而置之⑥其坐⑦。至⑧之⑨市⑩而忘操11之。已得履,乃12曰:「吾忘持13度。」反14歸取之,及15反,市罷16,遂17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18?」曰:「寧19信度,無20自信也21。」
上述寓言中那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明明本人已到達市場,亦已找到所需的鞋子,卻因為沒帶量腳的尺碼,情願特地返家取閱,也不實際用腳去試穿鞋子,結果白忙一場,最後什麼也買不到,淪為笑柄。作者假託寓言,欲借這位情願相信鞋碼數字也不相信自己雙足的鄭人,諷刺世間那些盲從權威、墨守成規而不知變通者,其思想實與「鄭人買履」同樣可笑。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呂祖謙的主持下,程朱理學與心學曾有過一場辯論,史稱「鵝湖之會」。會中,代表理學的朱熹學派強調「道問學」,認為治學必須「居敬窮理」、「格物致知」,唯有勤奮修養聖賢之道,學問才能豁然貫通;代表心學的陸九淵、陸九齡則主張「尊德性」、「心即理」,反問:「堯、舜之前有何書可讀?」認為學問旨為「明心見性」,不必讀書外求,提出「學茍知本,六經皆我註腳」之說。結果,兩方各持己見,爭辯三日,朱熹不滿而去。
所謂「六經皆我註腳」者,主張求學不應盲守古訓,而應致力實踐道理,體悟本心。其言其論,豁達通變,氣魄非凡,難能可貴。不過,誠如明代畫家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讀書與實踐,其實同樣重要,不可偏廢。總之,做人需要明心知本,讀書亦要實踐道理,務須鑒通古今,內外兼修,知行合一,斷不可死讀硬記,盲守教條,以為只有書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思想僵化而不懂因時制宜。
譯文
鄭國有一個打算購買鞋子的人,他先親自量度自己腳掌的大小,然後將尺碼放置在自己的座位上。當他要去市集時,卻忘記了拿量度好的尺碼。他已經找到鞋子,竟然還說:「我忘記拿量度好的尺碼。」於是他返回家中取得尺碼,然後再返回市集,但市集已經散了,結果他還是買不到鞋子。有人問:「為何不用腳來實際試鞋呢?」他回答:「我寧願相信量度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
註釋
① 鄭:春秋時代鄭國,位於今河南省鄭州。
② 且:將要。
③ 置:購置,買。
④ 履:鞋。《說文》:「履,足所依也。」
⑤ 度:量度。《說文》:「度,法制也。」本指法度,引申而有度量義。
⑥ 置之:置,放置。之,代詞,指前述量度的腳掌尺寸。
⑦ 坐:通「座」,座位。
⑧ 至:及至。
⑨ 之:往。《玉篇》:「之,適也,往也。」
⑩ 市:市場。《說文》:「市,買賣所之也。」
11 操:持,拿。《說文》:「操,把持也。」
12 乃: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
13 持:拿。《說文》:「持,握也。」
14 反:同「返」,回去。
15 及:至,到。《廣雅》:「及,至也。」
16 罷:完畢。《玉篇》:「罷,休也,已也。」
17 遂:終於,結果。
18 何不試之以足:倒裝句,即「何不以足試之」,為何不用腳來實際試鞋。
19 寧:情願,寧可。《說文》:「寧,願詞也。」
20 無:副詞,不,表示否定意義。
21 也:語末助辭,表示判斷語氣。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