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可在展廳看到垃圾焚燒氣體處理設備。 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香港垃圾長年依靠堆填處理,每十多年重演一次「垃圾圍城」危機,各方持份者均感擔憂。今年初環境局公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當時表示,期望香港可發展長遠轉廢為能的設施,擺脫對堆填的依賴,冀於2035年達到零廢堆填,惟政府的實際措施進展卻未符預期。香港再生資源總會主席陳錫琨23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香港垃圾處理水平一直不及內地,特區政府處理焚化爐問題時又有諸多掣肘因素,導致零廢堆填進度緩慢,眼見現有的堆填區或於10年內飽和,建議政府參照廣州的經驗,加快焚化爐建設。

料堆填區壽命不足10年

陳錫琨表示,一直以來香港都以堆填作為主要垃圾處理手段,僅有小部分廢紙、廢膠、廢金屬等物料回收再用,反觀內地,大部分城市普遍設有焚化爐,毋須囤積垃圾,做法確實較香港更為先進。政府官方預計現有的3個堆填區尚餘7至11年才飽和,但他表示業界對此並不樂觀,「堆填區的壽命應該撐不到10年。」

他續指,香港早於2008年已選址石鼓洲擬建包含焚化爐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但遭附近的長洲居民提出司法覆核,2013年高院裁定政府勝訴,有關工程後於2015年才於立法會財委會獲批,截至今年初,工程僅完成三成,預計2025年才能投入使用,其過程之曲折、漫長顯示推進工程阻力很大,認為政府未來必須加快工程進度,亦支持建設第二座焚化爐。

坊間有人構想可將香港垃圾運往大灣區集中處理,陳錫琨認為,設想並不現實,與其將垃圾運往內地處理,不如參照廣州的經驗,做好廢物分類、建焚化爐,逐步擺脫對堆填區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