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賣旗向來是香港的特色傳統,亦是本地慈善文化源遠流長的一大佐證,但在人們往籌款袋中放入善款的匆匆一瞬,恐怕未必知道受惠機構及相關慈善項目的詳情。Visual Media創辦人林志源向來對社會服務有深切的了解和志向,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發起「Flag Story旗中故事」計劃,希望透過免費為團體製作影片,向善心人介紹籌款機構的故事,從而令市民對他們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加團體透過賣旗籌募的成效。●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香港市民對賣旗這項公益活動絕不陌生,但恐怕就連土生土長的公公婆婆,也未必真能細數賣旗的歷史。賣旗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由於戰爭的關係,香港湧入大量難民,當時的援助機構便被授權賣花籌款。由於賣花成本略高,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便逐漸轉變為賣旗,每年能夠獲得賣旗資格的機構範圍亦越來越寬泛。
山區拍攝影響一生志願
讀工程出身,從事白領工作的林志源原本和這一切並無任何關係,而故事開始於1999年,在因緣際會下,愛好並擅長攝影的他參與了義務拍攝工作,在沒有任何報酬的情況下前往寧夏,拍攝當地的居民、學生及環境。「去之前其實沒有想過,這一趟對自己的影響這麼大。」在寧夏的林志源,除了見識山川河流,當地的環境和生活條件亦給他的觀念帶來了撼動,「當時已經是1999年,在香港賺幾千上萬是很正常的事情,而當地的人卻告訴我,他們賺800塊,並且是一年。」即便如此,在林志源的回憶中,他們並沒有對生活的抱怨,滿眼都是知足的快樂。
「我們拍攝的時候正逢他們吃飯的時間,我發現他們吃的是土豆煮土豆粉。」在林志源的心中,這簡直不算是一餐飯的種類,「並且有一些學生告訴我們,一旦下雨就會停課,因為屋頂有可能會塌。」他才發現到,他們的「教室」簡陋至此,連個像樣的屋頂都沒有,全是茅草堆成。然而,食材的貧瘠和學習條件的艱苦並不曾影響或阻擾他們對生活的熱情,那一張張照片中,充滿的都是當地人的樂觀和滿足。
林志源在第二年接受了同樣的邀請去了甘肅拍攝,差不多的條件和經歷再次撼動了他。通過這兩年的短暫造訪,他突然覺得香港的物質生活並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種生存模樣,價值觀產生了非常大的轉變。隨後,林志源便離開了「辦公室有海景」的大公司,創業拍片,想自己拍攝一些有意義的東西。
講賣旗機構溫暖人心的故事
2018年,林志源將心中早已蠢蠢欲動的為社會服務的願望化為實際行動,發起「Flag Story旗中故事」計劃,免費為賣旗機構製作宣傳影片,希望以製作影片的專業回饋社會。
「Flag Story旗中故事」計劃以賣旗籌款的慈善機構為服務對象,透過為不同大小的合資格機構免費設計旗貼及製作一段推廣的影片,介紹慈善機構或分享受助人的故事,讓買旗者不只獲得一支旗,亦得到一份感動。買旗者透過手機掃描旗貼上的二維碼,即可觀看有關慈善機構服務的影片,從而更深入認識機構及善款用途,提高機構的透明度。影片可經社交媒體與他人分享,亦鼓勵市民點讚或分享出去,讓愛心溫暖社群。除了為機構製作一段100秒的影片外,還會提供旗貼設計服務,更會邀請本地插畫家或藝術家合作設計旗貼,支持本地創作。
計劃成立至今,已有多個慈善團體受惠,例如地中海貧血兒童基金及再生會等,在社交媒體上用影像向大眾宣揚賣旗機構溫暖人心的故事。在短片中,訪問不同患者如何在地中海貧血兒童基金的幫助下重拾笑容,亦協助再生會拍攝不同名人的呼籲訊息。
不過,林志源表示,需要幫助的團體很多,無法逐一實現合作,他盡量去選擇一些小眾卻又資源貧瘠的團體,「你無法想像,香港這麼大,而地中海貧血兒童基金竟只有兩位職員,他們網頁也沒有人關注。」他希望自己的微薄力量能夠給這些小眾團體增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