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是最早發展新式教育的東亞城市,西方書籍和外國知識不斷傳入,本地出版的報章、雜誌以及各種圖書亦逐漸蓬勃,促進了廣州、上海等城市的文化活動,對鄰近國家如琉球、日本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868年,日本結束了數百年的幕府統治,明治天皇開展了全方位改革,香港擔當了現代知識傳播的角色。
1860年代的港島還是一個小城市,但已薈萃了中英語言皆通的傳教士。以黑船來航為例,培理(Matthew Calbraith Perry)從香港出發前,鑒於此前翻譯人員不稱職,特邀精通英、漢和日語的傳教士威廉士(S.W. Williams)任翻譯,威廉士帶同廣東人羅森一起到日本,他們直接參與了日本和美國修訂條約的工作,可以說來自香港的翻譯參與了日本幕府統治結束,維新開始的故事。
所謂黑船來航,是指日本嘉永六年(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培理率艦隊駛入江戶灣的事件,由於美軍船隻被塗上有防止生銹的黑色柏油,被日本人稱為「黑船」。培理帶着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的國書向江戶幕府致意,最後雙方於次年(1854年)簽定《神奈川條約》(《日美和親條約》)。
在《美利堅人應接之圖》中,一個戴着瓜皮帽、拖着長辮子的中國人在一群外國人中特別顯眼,畫像旁邊寫着「清國人羅森」。
自國門打開後,最初來港的日人指定要到英華書院,當時的英華書院出版的書刊達到了七十餘種,其中對了解西學貢獻最多的,要數《遐邇貫珍》(Chinese Serial)一書。《遐邇貫珍》以中文寫成,內容的重心是介紹西學和西方文明。創刊號的序言就介紹到它的版面是由報道、喻言、近日雜報等幾個部分組成。對西洋文明的介紹,最初以政治、歷史以及歐美國家的各項先進制度為中心,後來則主要偏向於介紹西醫學、地質地理學、動物學、化學。日本幕府末期的很多開明人士購閱《遐邇貫珍》,開拓了日本精英的視野,對民智的啟迪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華書院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學校,馬禮遜牧師初辦於馬六甲,後遷到港。當時的英華書院除了教學外,還設置了印刷所,出版的書刊如《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天下新聞》以及英文季刊《印中搜聞》、麥都思的《地理便童略傳》和《東西史記和合》、米憐撰寫的《全地萬國紀略》、新版的《聖經》中文版本、《新約全書》、《舊約全書》、理雅各等傳教士們翻譯的《中國經籍》等。這些書刊對中西方的相互了解,貢獻殊多。
此外,流亡香港的王韜所寫的《普法戰記》,是第一本以中文撰寫的西洋史著作,在日本引起很大反響。1874年他在香港創辦《循環日報》,每日發表論說,後來亦受邀請到日本訪問長達四個月。中英雙語對照教科書《智環啟蒙塾課初步》也在日本多次重印、改編,還有插圖本和日本翻譯本等等。
羅布存德(W. Lobscheid)在港編的雙語辭書《英華字典》在日本得到極大推崇,對日本詞典中譯詞的形成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例如在《英華字典》出版之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創立日本銀行之際一時想不到英文的Bank譯法,於是拿了《英華字典》閱讀,看到可以翻譯為錢莊、銀舖、銀行,他採用了銀行一詞,日本帝國銀行就這樣成立起來。
日本學者實藤惠秀的《中國人日本留學史》列出「中國人承認來自日語的現代漢語詞彙」一覽表,總共有869個詞彙。不過,當中的166個詞彙是從《英華字典》傳入日本的,如再加上《遐邇貫珍》和《智環啟蒙塾課初步》,合計有約二百多個詞彙在成日語前已在香港的雜誌書刊出現了,可從一例看到香港對明治維新的影響。
●邱逸博士,香港歷史博物館歷史教育計劃顧問、香港電台歷史節目主持人、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文化顧問,近著包括《香港極簡史》。
逢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