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好皇帝,任內勤政愛民,國勢興旺,可惜的是因為太子胤礽失德被廢,諸位皇子在康熙晚年聯群結黨,爭奪皇帝寶座,史稱九子奪嫡。這一場宮廷鬧劇最終以皇四子胤禛勝出,即位為帝,年號雍正。然而,民間卻一直流傳一則宮廷秘聞,指康熙帝其實是想立皇十四子胤禵為帝,只是雍正在遺詔上加了一筆,由「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于四子」。這一則宮廷秘聞到底可不可信呢?今天就來討論一下。
遺詔寫齊名字封號
想查證改遺詔一說是否成立,最好莫過於拿出遺詔來研究。康熙帝的遺詔其實一直保存良好,一式四份保存於兩岸的博物館中,也早已被拍攝高清版放到網上,有興趣的話不妨上網一看。根據遺詔內容,裏面並沒有寫着「傳位于四子」五字,而是寫着「雍親王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列明名字封號,根本沒有半點取巧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大家大概都忘了清朝是滿州人,正式文書都滿文漢文並列,遺詔也不例外,就算能改到漢文版本,滿文版本也改不了,所以修改遺詔一說並不成立。
那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呢?在這裏跟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史上的一種史料,稱為實錄。自唐朝以來,每逢新皇即位,就會開始整理上一任皇帝的歷史資料,編修成實錄。清朝也不例外,康熙帝過身後,雍正帝就集合了史官,整理康熙一朝的硃批、起居注等,寫成《康熙朝實錄》300卷,一直留存至今。在第300卷中,就清楚寫明了康熙帝最後一天是怎樣度過的。
康熙親自公布答案
根據記載,康熙帝自知病情嚴重,於是在寅刻(半夜三時至五時)召集了七個兒子到病床前,親自告知他們自己將傳位給胤禛,而胤禛這時並不在場,而是收到消息父親公布自己是下任皇帝後才趕到。之後康熙帝到達彌留狀態,戌時(下午七時至九時)駕崩。所以說,眾皇子在康熙帝尚在人間時,已得知胤禛將會繼位,之後的宣讀遺詔只是走走過場,根本不可能有偽造遺詔一事。
既然歷史文獻中寫得清楚,又有實物證明,為什麼民間一直流傳雍正帝得位不正呢?這得從康熙晚年政局去想。當時九個皇子各自拉攏大臣,結成不同幫派,散播其他皇子的不利消息,我們可以推論,雍正帝也是受害者之一,尤其在他登基後,他的政敵就以「偽造遺詔」來對他作人身攻擊,而當時的人又沒渠道求證,所以就有不少人信以為真了。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
逢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