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角之於香港的存在,便猶如它的名字一般,是個較為具體的地理位置。在英軍初佔港島之際,將這裏測量為最北端突出的岬角,故命名北角(North Point)。隨着時代的推進,銅鑼灣的人口逐漸飽和,便向東移居,則北角開始聚集居民,形成一片生活區域。時至今日,北角早已是成熟的社區,及重要的交通樞紐。與重要的工業、經濟或旅遊區域不同,北角的美好就像隨着電車的叮叮聲,將你從喧鬧都市帶進一個舊區的新景,時代交錯中,形成了今天的美妙。●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部分圖片由香港藝術中心提供
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路過生活節」於上月30日正式啟動。獲市區更新基金贊助,並於2019年展開的社區藝術項目「路過北角」,一直致力將創意融入北角這熱鬧一隅的日常。「生活節」邀請各界專業人士參與,糅合街坊從用家角度出發的獨到見解,衍生一個又一個既可持續又充滿玩味的方法,保育及活化區內古蹟和多元文化。
是次「路過生活節」總共推出了20餘件由不同的藝術家所創作的社區公共藝術作品,其中6件陸上藝術裝置均為在「路過北角--創意社區空間提案徵集」中脫穎而出的作品。這些作品以細膩觸覺演繹北角豐富多樣的特色,並以設計回應共同構建的社區約章。各藝術裝置分布於春秧街至北角公眾碼頭沿途各處,主題環繞生物多樣性及升級改造舊物等議題,提倡社區可持續發展。
作品聚焦社區與海洋
若然坐船來到北角碼頭,步出渡輪便能見到作品《漫步北角》,藝術家林建才受啟發自北角新舊交融的社區,在碼頭的柱子上描繪了社區獨特的風景。柱子劃分為五個主題,主要以北角地區的日常生活為中心展開,反映了社區的不同面向。北角碼頭向來以漁市常駐滿載生活氣息,而林建才將漁市加入繪畫元素,北角居民的生活常態與維港景色連接一線,使其更添一分美妙。而另一創作者郝立仁則觀察每個攤檔的獨特賣點,用一系列水彩畫呈現並製成圖像放在作品《就在這碼頭》,令魚檔招牌立刻變得生機煥發。
走出碼頭,便能看到由藝術家Yucolab創作的《再想像·北角泳棚》。泳棚是屬於香港一代人不可磨滅的城市記憶,而隨着都市化發展,可使用的泳棚所剩無幾,100多年前於北角的「七姊妹泳棚」曾為大眾提供運動和休憩的空間,如今不復再,難免讓人感到遺憾。Yucolab介紹道:「創作這件作品有幸邀請到本身就是搭建泳棚的師傅,他覺得能夠再一次搭建泳棚,非常興奮,也覺得是難以想像的事情。」他認為,將泳棚作為一種展示品再次帶到北角,既是一種緬懷,亦同時希望香港人反思一下城市與人的關係,藉此呼籲大家愛護環境,改善海水水質。同樣以海水為出發點的作品,還有原田実的《蠔想》,他於作品中研究生蠔養殖如何提高海洋生物多樣性、改善水質,同時自給自足產生足以維持研究的能源。據主辦方介紹,生蠔養殖對於水質的改善研究亦在此次活動中佔有重要位置。
此外,沿北角舊日海岸線,亦將有一系列呼籲各界關注可持續發展議題的藝術作品。其中,Onion Peterman 的《海平線下》位於北景街與英皇道交界的行人天橋升降機外牆,生動繪畫陸地與海洋生態,同時提醒大眾關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現況。藝術家陳閃、建築師蕭國健與社區參加者共同創作的《光映海濱》,也將於渣華道與糖水道交界的行人天橋南端展出,作品玻璃畫描繪區內海濱的集體回憶,畫中日常隨日出日落驟明驟暗。Art Napping團隊和參加者創作的《隨區覓跡:今昔物語》則位於天橋的北端,這幅超現實主義壁畫由小動物拼貼圖案加上地道元素拼湊而成,展現區內多姿多彩的眾生相。
人氣海鮮檔攤於北角(西)渡輪碼頭入口通道兩邊排開,三名本地藝術家施展看家本領將碼頭大變身,而水墨藝術家柯嘉敏則於作品《北角一隅》中以傳統水墨技法糅合電子繪圖方式在入口橫額描繪北角鳥群的自然生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