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碎筆——江迅微信選》

作者:江迅

出版社:香港日月出版

「浮世如流水,滔滔日夜東。」困在疫中一年有半,尤有此感,不免在夜深人靜之時心中自問:時間都去哪兒了?大多數人被時間推着走,但你不得不承認,有些人卻是掌握了時間的人,比如江迅,任世間瞬息萬變,唯有其堅持不變,那就是「記錄人間」。

《浮世碎筆》是江迅的第四本「微信體」作品,以2020年7月為始,以2021年7月為終,記錄這一年間的世情人心。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每一年他的採訪足跡會遍及內地、朝鮮、馬六甲、台灣、越南、老撾等地,一年中最重要的時政要聞都必有他的獨家報道。雖然這一年多的時間,腳步不得不停下,但他的觀察和他的筆始終沒有停。

大事寫雜誌專題報道,細節則用微信隨手記下,這是江迅一直以來的習慣。在他這本最新出版的記錄裏,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疫情」。比如:多次專訪方方談面對網絡輿論壓力的感受;香港第三波疫情襲來的時候,他惦記的是籌備幾個月的書展還能不能辦?第四波疫情時,香港每天確診數十至百宗個案。疫情不幸地已「融入」生活之中,我們的日常舉動,都遭疫情徹底改變,這些江迅都一一記錄在冊:香港路邊的「流浪漢」暴增,中華白海豚數量竟較疫情前回升,市民外食多麼不方便,等等。看似不足掛齒的信息,將來必會成為無比珍貴的資料。

江迅不僅是個有心人,也是位有情人。中秋之夜,望向窗外的高樓,突發詩興:再深的夜,也有不眠的窗。海邊獨自晚餐,夕陽下心中不禁想起自己的「李煥英」。在街頭吃飯時,他會給麻雀也留口吃的。懷念故人,送別友人,這是近幾年江迅要頻繁面對的痛,他甚至清楚地記得每一個重要的日子。文壇大師劉以鬯冥誕時,他邀請劉太午茶緬懷大師;李敖去世三周年,他夜不能寐,讀書思故;前上海市長汪道涵15年忌日,他撰寫專欄文章回味汪生前的字字箴言。過去一年,他的老友中與世長辭的有作家邵燕祥、《讀書》雜誌主編沈昌文、老舍之子舒乙……每一次消息傳來,都讓他陷入深深的回憶。讀《浮世碎筆》不免心生漣漪,當中確有很多令人動容之處,還有他作為父親和外公那柔軟的一面。

「棉花很軟,骨氣很硬」,這是江迅在報道新疆棉事件中的一句話,這又何嘗不是他本人的寫照呢?作為一名從業46年的記者,他有自己堅守的底線。香港近兩年動盪的社會環境有目共睹,江迅曾因在報道中支持香港警察,有四五位朋友陸續與他「絕交」。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本來就是難解難分的,他相信在這場黑夜中,總有些平凡的個體和他一樣堅守底線,也同樣需要勇氣來面對困境與無奈,於是他找到了六位「點燈人」,也就有了轟動香港的《在黑夜點燈》這本紀實文學作品,2020年第21個中國記者節那天,他給這本11萬字的書寫下了最後一個句點,江迅說:「這是我給自己的一份禮物。」談及這段經歷,江迅坦言不後悔,他記得自己是記者,有責任記下香港這一段日子的人物故事。

走過山重水複的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這流年、這人間,如今都在江迅這一段段碎記中,難怪他每次都可以自豪地說出:「我當記者,一輩子只做一件事——記錄者。」●文:丁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