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安平

按港府計劃,「來港易」即將於9月15日起施行,屆時來自內地和澳門的非香港居民可免除來港隔離。雖然初期規模有限,但總算邁出了內地人赴港免隔離的第一步。

香港經濟屬外向型經濟,若想經濟盡快復甦,開放必不可少。但隨着Delta變種病毒的傳播,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歐美各國每日新增個案高企。相比之下,內地防控水平屬全球前列,偶有反覆也能盡快控制,基本呈清零狀態。對香港而言,與內地通關的風險遠小於向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開放。

而且,恢復與內地通關對香港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疫情前,內地赴港旅客每年平均4,000萬人次,在港創造消費1,500億港幣。疫情到來使一切戛然而止,商貿往來停滯、經濟大受打擊,對需要往來兩地的市民也造成極大不便。與內地長期區隔,也不利於提高港人的國民認同。

綜合各方面考慮,眼下對香港最有利的選擇,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盡快與內地通關,為本港經濟民生發展注入活力。

堅持推進疫苗接種

但本港何時能與內地通關的討論一直不休,由於兩地疫情反覆,始終未有明確結論。現下本港個案清零已有20餘日,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是時候思考如何進一步擴大與內地的人員互通。

筆者認為,若香港要實現與內地的通關,首先便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保持清零狀態。儘管本港部分外國商會批評防疫策略過於嚴格,將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特首林鄭月娥表示,香港不少商會反映最想與內地通關,因此更需嚴防疫情輸入。香港目前的防疫成果來之不易,輕易對其他國家和地區開放便會前功盡棄。若香港疫情反覆,中央評估風險過高,兩地通關則遙遙無期。

與此同時,要繼續推進疫苗接種,進一步提高社會接種率。日前,本港疫苗接種突破800萬次,首劑疫苗接種率近64%,但70歲及以上長者接種率仍不足三成。本港專業人士建議,只有當社會接種率與長者接種率均達到70%時,方可通關。

對接內地抗疫機制

盡快推動香港與內地抗疫機制的對接也是當務之急。林鄭月娥日前表示,已向中央提出兩地專家對接,討論通關安排。專家對接是一方面,但特區政府也要行動起來,為通關創造更多有利條件。香港雖有「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但無法與內地健康碼實現互認。據悉,去年9月港版健康碼的技術問題便已解決,政府應盡快推出可與內地互認的港版健康碼,供有需要的人士使用。

看看隔壁澳門,早在去年便與「粵康碼」互認,進而實現與內地的人員互通。由此可見,與內地實現健康碼互認是達成兩地通關的重要基礎。香港現在天天都在講要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抗疫機制的對接就是融入的一步。

「來港易」不失為一種好的嘗試,施行一段時間後沒有出現大的問題,政府應考慮進一步放寬人數限制,增設機場入境名額。為穩妥起見,政府可通過機制設計規避疫情風險,如參考澳門與內地通關設置的熔斷機制,當香港或內地省市出現疫情,風險等級調高時,立即中止有關措施。

更進一步,政府可與大灣區有關部門溝通,從探索灣區通關入手,逐步實現與內地通關,助本港商貿、旅遊、市民生活早日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