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時任國務院僑辦的郁美蘭處長(右一)陪同母親和我遊覽江蘇名城——宜興。作者供圖

陳復生

當時,郁美蘭處長(其後她擔任了江蘇省僑聯主席)告訴我她出生於印尼,在父親郁達夫失蹤幾個小時後出世,直至父親遇難都沒見過一面,她是「遺腹女」——小時候與母親和兄長,在印尼過着相依為命的艱苦生活。

後來,父親的好友蔡清竹先生送她到雅加達的中文學校讀書,才開始從當地報紙及父輩友儕中了解到,郁達夫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用手中的筆作為武器,在3年多的時間裏寫了400多篇政論、雜文,以這種形式在海外參與抗戰、保衛祖國。同時,通過傳播到印尼的中國電影等,也逐漸加深了她對祖國的了解與嚮往。

1960年,在胡愈之老先生的關心和大使館的照顧下,她兄妹兩人終於回到了中國,更被安排在北京的華僑補習學校學習。她倆依靠父親留下的稿費,以及國家提供的獎學金生活。「雖然是物質條件尚不豐富的時代,但在北京的那段時光卻是無比幸福。作為一個曾流落海外的歸僑,我比任何人都珍惜這一份來之不易的歸屬感。同時,我也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不辜負郁達夫這個名字,不辜負無數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軀換來的安定和平,不辜負國家對我的關心與照顧。」——節錄自她多年後的一篇講話,郁美蘭處長的一生就是一個勵志感人的歷史故事。

1970年,她自北京石油學院畢業,本來一直學以致用在石油戰線上工作,卻主動放棄了十分優越的生活,去到新疆支援建設,一幹就是10年。至1980年前往南京,又在南京煉油廠工作了7年。基於當時發展建設的需要,江蘇僑務部需要一位能夠與僑胞溝通、為僑胞服務的工作人員——因為她的歸僑身份和特殊經歷,1987年,她被調到江蘇省政府僑務辦公室國外處,從此走上僑務工作的崗位,也是在這一年,開始了她和我結下的這份難得情緣。

對僑胞照顧周到的郁美蘭處長知道母親和我首次踏足江蘇省,除親自陪同我們遊覽南京的名勝古蹟外,更特別安排了多處江蘇名城的參觀探訪,包括蘇州、無錫、宜興等地,整個行程輕鬆愜意,所到之處跟我當時在台灣工作看到的媒體報道,相去甚遠……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