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與互聯網的完善是「無窮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陳貝兒行走在戈壁。
●一群四川理塘藏民兒童,活潑可愛。
●陳貝兒與三位幕後功臣分享拍攝旅程中的點滴。

今年的8月21日,一檔名為《無窮之路》的類紀錄片在無綫電視台開播,節目用紀實的目光走過祖國的大山村落,見證耗時八年的脫貧成果。一經播出,《無窮之路》在香港和內地兩地觀眾、網民中掀起討論,孕育這個節目的TVB新聞及資訊部總監黃淑明、新聞資訊部高級專題節目經理阮小清及新聞及資訊部監製岑應對節目受歡迎深受感動,她們都說:「目前的成果是『超乎期望的收穫』,我們感覺到節目的受歡迎與『真情流露』分不開,就是脫貧者由衷的開心之情,主持人陳貝兒的備受感動之情。」●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焯羚、胡茜 攝影:香港文匯報記者 彭子文 部分圖片由無綫電視提供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些地區難免因交通的不便、氣候的惡劣、地理環境、土壤條件等原因,無法在同一個時間節點上實現生活水平的富足與發展。但是,伴隨着「脫貧」口號的響起與一步步腳踏實地去施措,中國目前已實現了接近一億人口的脫貧。儘管聽上去十分宏大,但數字終究是蒼白的,它的留白太大,以至於作為遠方的香港無法切切實實地感受這數字背後,有多少孩子早已實現了教育自由,甚至可以在放學的時候拿着一支雪糕歡快地走回家;有多少走出大山務工的年輕人早已不用自己的雙腿盤延六里山路;又有多少老人,生了病不需盲目採食山間野藥,就地便能得到基本醫療。

《無窮之路》的孕育過程

無綫新聞及資訊部總監黃淑明破例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她說:「《無窮之路》的存在,就是為了讓觀眾切實地看到那些脫貧的土地,那些真正生活的場景。」

「我們在中國官方宣布中國已實現了接近一億人口脫貧的消息後啟發了我們思考這節目,加上 2019年無綫電視助理總經理(新聞及資訊)袁志偉前年去寧夏考察,寧夏的脫貧建設令他感震撼。同樣我亦去過貴州參觀考察,我就發現與多年前去貴州比較改變很大,那時候的貴州,處處是山丘絕嶺,道路罕見,現在是『有人就會創造路,路通了就會財通』。雖然去各區山路遙遠,但坐車一路蜿蜒直上,一路暢通,利民便民。貴州的城市很繁華,參觀他們的『天眼』很震撼!」她回憶那裏令自己印象最深的是遇到的公廁都相當乾淨,「就得十多年前在天安門旁邊的公廁和今天的公廁都形成了差距。祖國真的變化很大。」黃淑明讚嘆道。而阮小清亦回憶自己在2000年時去過甘肅,當時當地荒涼人罕,與今天的先進發展全然兩個模樣。三人都覺得真的需要告訴香港人內地的真實變化,故決定籌拍《無窮之路》。

「我們親身看到過變化,有感而發而主動製作節目,並且覺得有必要及值得做。絕非某些人誤會我們是受委託去做的。」黃淑明說道。

「《無窮之路》從籌備到播出,前後不過半年光景,這對整個製作團隊來說是一種考驗,辛苦但也同樣樂在其中。」阮小清說道。

「今年2、3月期間,創作團隊開始籌備工作,在網絡上進行資料搜索,細心研究每個地方的特色、脫貧的關鍵以及目前的困難,最終決定在全國挑選十個最具有代表性的深度貧困案例,希望以不同的主題呈現中國以不同方式達到真正『脫貧』的景況。再聯絡當地的有關部門及電視台找尋一些幫助。甚至找中聯辦協助聯絡工作,在此也要很感謝他們。」黃淑明說。「設計十二集,每一集都是不同的主題,這些主題雖然是事先已經設定好,但在拍攝期間一定會有變動,有加加減減,因為總有一些超越預期的事情。」

籌備期間繁瑣詳細的資料搜集之外,正處於新冠疫情期間,要解決拍攝隊又要面對打針、隔離等等。雖然整個拍攝團隊只有兩個攝影師、陳貝兒及節目監製岑應,但得到各方相助,整個過程算得上順遂,甚至有預期之外的驚喜。

阮小清覺得拍攝順利亦得益於社會的進步與當地相關部門的支援,「現在與十多年前已經完全不同,當年也許打個電話溝通都很困難,而現在通過手機平台互聯網便能進行詳盡的溝通,很多部門都可以進行周到的安排,中聯辦有給予支援。亦特別感謝當地省市電視台提供的昔日舊畫面給我們,你們在節目上看到脫貧前後的對比,舊資料都是當地的電視台供給我們回來再剪輯,才呈現出這種反差的衝擊,效果大很多。所以大家看的半小時其實花費的心血不少。」

有人嫌節目只得半小時太短,可以長些。阮小清回應道:「半小時可以令節奏快些,如果一小時擔心觀眾沒耐性。觀眾嫌短就更加有期待追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