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鬆》之盧宜均
●《牆邊練習曲》
●《撈鬆》之劉榮豐
●《癡線一分鐘》
●大館表演藝術主管錢佑

「如果說這兩年我們策劃的節目有什麼主題,那就是『很香港』。」大館表演藝術主管錢佑說。即將開幕的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就聚集了本地的藝術好手,用各種新奇有趣的方式講述「香港故事」。●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大館提供

錢佑介紹道,疫情之前的節目策劃,外國節目與本地節目的比例大概是前四後六;現時疫情衝擊下,外國團隊難以來港,表演季都由本地藝術家擔綱,幾乎都是全新創作。「其實更好。」他笑,「因為骨子裏面我們發覺應該把更多的資源放在香港。哪怕市儈些來講,從投資的角度看,當然是投資在自己的作品上,不用整天去外購很多作品。疫情給了我們更加『名正言順』的理由,擺放多些資源在本地創作,挺開心。」

本地作品大多是新作。過去的這一年,疫情之下,各行各業受到衝擊,社會生活也經歷種種變化。普通人心中都有百般滋味,更何況是觸覺敏感的藝術家們?錢佑形容策劃團隊與藝術家間的關係在疫情間變得更緊密,也更默契,如同是一種陪伴。「我們希望幫他們『按摩』,在他們很困擾、很困難的時候我們就給他們一些信心,給他們平台。也會和他們更緊密地去談——那些方向好像很適合哦,又或是這些方向感覺偏離得太遠。在創作的過程中一路有溝通。」

港式cabaret唱出鄉下話

有了要講香港故事的共識,很多作品就由此衍生。「這一刻,你作為藝術家也好,作為普通市民也好,關心些什麼?想發掘些什麼?比如Yuri(伍宇烈)、劉榮豐(Rick)與盧宜均(Anna)的《撈鬆》,就是這樣開始。」

所謂「撈鬆」,是廣東人對外省人的稱呼。香港歷史上曾吸收大批外省移民,各種外來的鄉下話混雜於此,逐漸「撈」出獨特文化。

2019年,三人曾和大館合作創作《Tri 家仔》,以港式歌廳cabaret的形式,唱出香港地兩文三語的特殊語境。今年雙方再攜手,想要在這「鄉下」二字上再做功夫。「你看他們三人的背景,都曾在外國留學或受教育,但是骨子裏又是很香港的。」錢佑說,「《Tri 家仔》很成功,之後我們想,不如再深入些,香港其實不只這三種語言,於是就開始想鄉下話。Rick是潮州人,Anna是半個上海人。大家從鄉下發想,發覺一講鄉下其實會勾起大家很多有趣的回憶。比如我是上海人,上海話我會聽不會講,小時候爸媽說秘密一定轉台用上海話,卻不知我是聽得懂。Anna也有這樣的經歷,而Rick又會去說很多潮州人的性格特徵。」從鄉音,到上幾代的長輩趣事,再到各式各樣既陌生又難以割捨的鄉愁情狀,全都融合在一晚輕鬆幽默又跳脫的歌聲中。

舊時光穿梭進ARG

至於實驗舞蹈劇場《癡線一分鐘》的構思,則開始得更早。「從大館開館,我們就已經有想法,找一些在外國的香港人,講一講自己在外的經歷。經過幾年真的被我們找到。」五位旅居英國、來自不同界別的香港創作人,包括許瑋諾、陳菀甄、蔡至樂和鬼與約翰,聯動香港舞者李思颺、王丹琦、馬師雅和黃梓豪,從記憶中的香港印象切入,聯結最當下的生活體驗,碰撞出難以定義的跨界作品。

「有趣的是,主腦鬼與約翰都不是舞蹈界的,卻選了舞蹈的形式來呈現作品,於是便有機會不從固有的角度去想舞蹈和表演,更多可能性就出來了。」錢佑說,作品中融入不少經典的香港回憶,例如作品名字的Logo樣式,靈感就來自「歡樂滿東華」;某些宣傳照,讓人想起80年代的鄧麗君……

但作品並非停留在懷舊層面,而是巧妙融入ARG(另類實境遊戲),讓觀眾進入一個亦真亦幻的模擬時空中。「簡單來說,觀眾購票後,會收到一系列的電郵,他需要一步步去進行解密以獲得信息,拿着這些信息再來參加演出。」創作團隊又打造了專門的社交媒體賬號,看似是宣傳作品,實則已經是解密的其中一個步驟。線下演出前,線上的「表演」早已開始。

錢佑笑說,這種和年輕世代緊密相連的表演形式,早已不在傳統表演的框框內,各種操作讓他有點「lost」,但身邊的年輕人卻都玩得不亦樂乎。創作人們的兩地生活經驗相互融合,記憶碎片、當下現實、虛擬空間、解碼探路……宇宙大爆炸般的錯置混雜,用作品的介紹語來說,是希望觀眾「用非線性的眼睛,在非理性的世界中盡情探險」。

噓,聽石頭在說話

聽方言唱出鄉愁,用劇場呈現記憶,卻沒想到還能聽石頭說故事?本次演出季的重點節目之一《牆邊練習曲》就是這樣一個特別的環境體驗劇場。作品由團隊「歷歷在目」操刀,來自澳門的李沛榮與來自香港的李淑雯所組成的搭檔,讓花崗岩來說故事。

選擇新奇的角度切入,用另類方式展現歷史故事,正是「歷歷在目」的拿手好戲。2020年,他們曾在澳門城市藝穗節首演以盧家大宅古蹟為題材的《大堂巷7號睇樓團》,隨後又在2021年澳門藝術節發展成為全新版本。演出中,觀眾置身百年西關大屋,演員化身地產經紀奮力sell樓;現場音樂、光影、動畫等多媒體元素交織,勾勒出古老大宅的百年變遷,也折射出澳門歷史的更迭。

看了當時演出的錢佑,邀請夫婦二人到大館發展作品。「我給的要求很簡單,不要講大館,不要講監獄和警察。」他笑道,一般人一想到來大館做演出,就難以擺脫大館的歷史標籤,他希望「歷歷在目」千萬不要被這些東西框住,可以盡量跳脫想像。

團隊經過大半年的研究後,果然找到新奇角度——以域多利監獄和香港礦石歷史為靈感,以沉浸式劇場的方式讓觀眾聽石頭講述歷史滄桑。

屆時,觀眾將戴着耳機,遊走大館多個場所,在投影、燈光、聲境以及演員的表演中,從億萬年前的火山爆發催生香港地質地基,遊走到香港開埠後花崗岩遠銷海外的歷史,再到80年代樓市起飛中岩石建材的重要作用……「讓觀眾置身一個與岩石很大關係的空間,歷歷在目。」錢佑說,「講到底,其實是讓我們更加認識這個地方是怎麼樣的,很有價值。很少藝術家用那麼多時間去做研究,它所帶來的那個切身感受很強。」

錢佑感嘆,現在環境變化迅速,只有更加了解自己的背景與文化,才能有更多元的角度去思考。「講香港也好,講岩石也好,想多些,會發現整個香港不是那麼片面,而是有不同的層次。所以從去年到今年,我們很着重如何令觀眾覺得節目與他息息相關。到底表演藝術和觀眾的關係何在?這是我們希望繼續探索的方向。」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

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

日期:9月16日至10月17日

地點:大館

節目詳情請參考:https://www.taikwun.hk/zh/programme/detail/spotlight-a-season-of-performing-arts/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