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時外遊,靜時讀書,無時不思考。潘少權的旅行足跡曾穿梭祖國南北西東,閱讀軌跡亦無止境探尋中外古今。他是資深傳媒人、專欄作家、暢銷書作者,涉獵廣泛,如今又多了一重身份——團結香港基金中華學社副總幹事兼「當代中國」線上資訊平台總編輯。「總編輯」這個頭銜,他從不陌生,這次卻覺得格外肩負重任——他所領導團隊的工作不僅是面向香港讀者和全球華人普及多方面中國資訊,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更是要在坊間關於中國的繁雜報道中佔據一席之地,憑藉優質的內容和正氣的能量,為這個年輕的新媒體平台爭取一個社會輿論中的話語權。●採: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近月,在TVB電視節目的播放間隙中,總能見到祖國錦繡山河、古城村落或人文建築,部分內容更鮮為港人所知。在短短90秒的影片中,觀眾可跟隨鏡頭走遍屹立於懸崖峭壁千年不倒的恒山懸空寺、被譽為「全球最美十大書店」之一且遍布多個省市的鍾書閣、如水墨畫般詩意的世外桃源安徽宏村……這名為《江山多姿采》的節目,上承以數字為切入點的《江山多驕》,下啟聚焦潮流中國的《江山多Fun》,3輯共120集的節目凝聚潘少權團隊與TVB的思想火花碰撞與合作無間。循着節目結尾處的線索,開啟於6月17日啟用的「當代中國」網站,以富視覺衝擊力的圖片為主導的首頁無不彰顯「當代」的時尚感,詳實內容涵蓋社會民生、科學技術、特色旅遊、大灣區生活及發展機遇等,既展示多元熱點內容、趣味人情世事和社會文化訊息,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在網站推出的同時配合電視節目的播出,同樣會通過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平台傳播資訊,希望更多人看到不一樣的中國故事。」潘少權介紹道。
做香港模式的優質紀錄片
無論是於電視播出的「江山」系列節目,抑或「當代中國」網站內的視頻影片,片長都在2分鐘以內,這也是潘少權團隊經調研後的精心設計,在影片完整度與觀眾觀賞習慣中取得平衡點。「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很少會長時間看一段影片,最好的結果是在90至120秒之間達到目的。如果內容不夠好,有些許悶場,開頭5秒觀眾已會轉台,就算片長100分鐘也不會被看到,」他稱,「如果在2分鐘內令觀眾留下記憶,就已經成功了。」
其實潘少權自認是內地紀錄片的忠實擁躉,對《航拍中國》、《舌尖上的中國》等優秀紀錄片如數家珍,讚譽有加:「內地製作團隊有先進技術和充足時間,以及無窮無盡的素材支持。我們在電視中看的幾十秒的內容,可能用了20個鐘去拍攝,再剪輯精華內容,用文學性的手法去表達,有一種閱讀的味道在裏面,這是很難得的。」但內地紀錄片動輒50分鐘以上的時長,以及獨特的拍攝方式和敘事手法,他認為並不適用於香港,「我們的思考和切入點是不同的,要考慮如何剪輯才使得內容更為貼合港人及海外華人讀者的閱讀習慣,我們所習慣的是如同西方電影的剪接和推進速度,快速而緊湊,與內地紀錄片的典雅味道完全不同。」
將100個故事都做到100分
疫情暫阻港人遊覽內地風光的步伐,也將「江山」系列的節目素材局限於TVB的資料庫之中。而潘少權的思考卻從未設限,他笑稱:「在我的世界中,想題材並不困難,我與同事開會3個鐘,想100個題材都可以,但這些題材能不能順利跟進,最終成功執行才是關鍵。」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中,製作出相對高水平的成果,並解決各種困難,這是他始終在思考的問題——無論是電視節目,還是「當代中國」的網站內容,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一個故事可以做到100分很厲害,但要維持到100個故事都做到100分才是最困難的。」他說。
他的雄心壯志自然不止於幾輯節目,電視節目再精彩也終有落幕的一日,而「當代中國」網站內容卻只會隨着時間的累積而愈加豐富厚重,「我們有三個『I』,第一個『I』最簡單,是『information』,資訊一定是fact check過,真實而優質;第二個是『interesting』,一定要有趣,沒有趣味無法吸引觀眾,第三個是我最想做的『inspiring』,希望我們做出來的故事有一些啟發性,無論對人、對事,還是對世界都有啟發性,也希望使更多年輕人因此認識中國發展的現況,在疫情之後親自去感受中國。」
「原來我並不了解中國」
向港人及海外華人展示當代中國的豐富多面,這件事潘少權可謂「蓄謀」已久。時光追溯到40年前,他已背着行囊在內地長時間「流浪」,踏入職場後常赴內地公幹及旅行,閱讀中國相關書籍和影片亦是生活日常。近十年,他成為一份報紙的總編輯,驚覺部分港人對內地的印象竟然還停留在20年之前。「我曾經覺得自己對中國的認識比較深刻,我很想去做一件事,使港人了解中國。」當多年願望付諸實現之時,他卻驚訝地發現:「原來我並不了解中國,它前進的速度快到我們不能用常理去思考。」
以「精準扶貧」為例,他講述過往自己也曾跟隨基金會去貧困山區捐建學校、醫院,說:「我們做完便心安理得,但其實也只能改變點滴。精準扶貧,需要技術、視野和承擔,只有制度化的管理才是一種可以令幾億人脫貧走向小康的力量。我不認識的中國,從這裏發生。我以為自己很清楚中國發生每一件事的來龍去脈,原來那只不過是現象背後的內容,真實改變中國所有事的來龍去脈,我還沒有掌握。我熟悉的中國原來只是書中的歷史,不是真正的中國,而真正的中國正在走一條這樣的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網站緊鑼密鼓地運營着,潘少權的10人團隊時刻關注着電視節目與網站內容的推進,還在今年書展期間推出《當代中國》實體及電子版雜誌,以遊戲和互動體驗吸引讀者。「我們還沒有真正靜下來,中國的發展和變化很快,每天都有新的故事,我們每天都要策劃新的題材,更新一刻不會停止。我預計將來的日子也是這樣過,在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真的非常充實且開心快樂。」言畢,他微笑着放下手中的咖啡,也許腦中已千迴百轉,又多了幾個即將上線的新題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