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

近日的蔚來「自動駕駛」車禍案,把汽車自動駕駛話題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目前流行的自動駕駛汽車,除了傳統的汽車構成外,主要集中在定位、傳感、判斷和操作四個方面。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衛星來確定自己的位置,通過安裝的傳感器來感知周邊環境,通過環境來判斷決定該怎麼行駛,並通過方向盤、油門、剎車、擋位來控制汽車行駛。這也要求自動駕駛汽車不僅要車的硬件質量必須百分百合格,周圍環境也必須「優質」。

自動駕駛難在硬件技術,汽車從最簡單的熱機、油門、剎車、車輪、車架,到當今各式各樣的零配件,關鍵部件的數量數不勝數,其中一個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汽車的行駛,就有可能導致問題產生。和傳統的有人駕駛不一樣,有人駕駛是由司機控制車輛,汽車的安全與否由人控制,自動駕駛是把安全交給了汽車,也就是車企,車企就必須負一大部分責任。

車企安全責任重於泰山

根據海因里希法則,即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後必有29件輕度的事故,還有300件潛在的隱患。公眾表面上看到自動駕駛汽車發生重大生命安全事故,實際上內部已經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因自動駕駛問題導致的汽車意外,車企必須承擔相當一部分法律責任。

此外,外部環境不好也會導致隱患。例如,道路上畫的交通標線不清晰會影響車輛系統識別,天氣不好的時候傳感器被遮擋會無法識別,一些村鎮裏面不會對道路作出標識等等,這些都加大了自動駕駛的難度。當然,消費者們不會認可這些客觀因素,如果自動駕駛汽車出了問題,只可能是汽車質量方面的問題。總而言之,目前自動駕駛技術並不成熟。在資本市場上,自動駕駛概念股估值亦明顯偏高。

自動駕駛板塊估值偏高

飛機的自動駕駛技術早已成熟並廣泛使用,但這種自動駕駛往往都是飛機飛行至平流層後才啟用,因為平流層屬於相對安全的區域,一旦因氣流出現顛簸會馬上換為人工操作。在公路上,所謂相對安全的區域不多,鬧市中的車水馬龍和隨時有可能違反交通規則橫穿馬路的行人,時時刻刻存在安全隱患。不過,未來隨着傳感器技術越來越強大,以及越來越多的測試和自動駕駛汽車系統的學習,自動駕駛估計會成為家常便飯般的事情。未來,自動駕駛是否會成為必然趨勢?短期內還很難說。

研發人員應做「先行者」

自動駕駛技術究竟該如何完善,這個專業的問題應該交給專業的人來答問。不過,我有個建議,即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的企業全體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都必須強制使用自己製造的自動駕駛汽車,這樣一來,汽車自動駕駛的安全水平應該會大幅提高。(節錄)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著有《床頭經濟學》。本欄逢周一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