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龍安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
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率團來港宣講「十四五」規劃,說明了中央對香港經濟和民生發展的關懷,也展示出香港可以為國家作出特殊貢獻。黃柳權說,經歷修例風波後,大家都深刻體會到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香港安全。現時香港良好局面來之不易,「蘇州過後無艇搭」,香港需要盡快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
過去幾年,香港社會內耗不斷,錯失不少機遇。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及完善選舉制度,恢復了香港的穩定,完善了香港法治,令「一國兩制」得以行穩致遠。黃柳權勉勵港人:「香港具備很多有利條件,及擁有背靠祖國的優勢,在當前全球不確定性增加下,香港的必然選擇是主動擁抱內地龐大市場,與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香港一定要盡快適應新形勢,創造新的機會,盡快培訓港人能力轉型,與時俱進。
「蘇州過後無艇搭」,這是中央政府對香港同胞的最大提醒,也期望香港立法會能盡快推動有關支援大灣區建設的立法工作。一方面,新界北部交通網絡要進一步完善,使香港與內地融為一體,快速過關,高效率運作;另一方面,深圳河的河套一帶,兩地的實驗室和大學合作要高效率上馬,兩地的高級人才也要合力攻下高科技難題,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新的商業產品。當前,香港基礎領域的研究有待加強,但香港的優勢是財政能力比較強,並且可以發揮金融中心的作用,吸納國際資金,滿足科研所需,促成跨國合作。這需要改革香港舊有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審批制度,提高辦事效率,使科技創新能夠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表示,全球發展最大機遇在中國,香港發展的最大機遇在內地,香港一定要牢牢地抓緊這些黃金機會。長期以來,香港的財團傾向於發展房地產和金融業,忽略了新興科技行業的投資,使香港的產業基礎過於狹窄,香港經濟的發展徘徊不前,而且租金和勞動成本不斷上升,影響了香港與鄰近城市的競爭的能力。今後特區政府要採取措施增加土地和公共房屋的供應,改善民生,並且控制香港的產業成本,以利於進一步向創新科技發展。
特區政府一定要在稅制方面進行改革,為來香港創業的國際高端科技人才提供稅務優惠,同時也不忘鼓勵本地青年投身創新科技業。
立法會今後已經沒有攬炒派,因此社會要多鼓勵幹實事幹大事的人才成為立法會議員,讓他們成為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推動者,提出有創意的項目和機制,讓香港盡快建立新產業,給予香港青年更多發揮才幹、提升生活水平的機會。時不我待,有關工作一定要爭分奪秒落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