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翼民

有旅遊雜誌的朋友想為自己的刊物定個基調、遴選一句標誌性口號,便把許多構想好的口號問計於我。我一一推敲,忽然間眼睛一亮,一句最為合意、最具韻味的口號兀地跳入我的眼簾——「人生何處不風景」,妙哉,別無佳構,再無出其右者,分明就是為這一本雅俗共賞的旅遊雜誌量身定做者。我不禁撫掌稱絕,細細咀嚼把玩,竟興奮莫名,隨着這句口號浮想聯翩起來。

「人生何處不風景」。是啊,造化出孕育天地精華的人類,就為這天地的精華構設了一個精華的天地。人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就被置身於天地大美的風景之中,我們身邊有一望無際的大海、有碧波萬頃的湖泊、有奔流不息的江河、有巍峨聳峙的高山、有綠意豐茂的森林、有青翠茵茵的草原……這些構成自然風光的元素生發出幾許千姿百態的美景啊!人們欣賞享受並讚美着這些自然美景,而後又以人類獨到的智慧和勤奮,在千百年歷史長河中不斷創造出更加瑰麗多姿的好風景,亦即人文景觀,諸如宮宇神廟、樓閣塔幢、雕塑佛像、園林庭榭、古橋名宅……於是乎,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美景交相輝映,益使我們這個星球無處沒有賞心悅目的好風景也。

「人生何處不風景」。如果說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綜合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看得見、摸得着的風景,讓我們流連忘返,那麼對於萬物之尊的人而言,也許更美更好的風景就在於其本身呢!佛禪有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朵花、一瓣葉尚且都有其獨立的世界、都有着存世的價值,都曾經歷過春的萌發、夏的絢爛、秋的豐盈、冬的靜美,世界上男女老少每一個人不都也有着各自不同的風景和故事麼?某種意義上說,每個人過往的風景和正在履歷的風景比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更加耐人追求、耐人尋味。因此說這家旅遊雜誌在展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同時將更加關注人的風景。

旅遊之道,人是主體,外界的風景乃是客體,只有主體風景參與投入,設身處地、體貼入微,客體的風景才美不勝收。風景的好壞是要通過人的感受才能品評得出的。我們倡導的旅遊是主體風景與客體風景的水乳交融;非如此,不能窮盡旅遊的妙諦。昔者行家評價陳子莊的繪畫小品,說是看似逸筆草草,卻是深蘊着人生的況味,如果欣賞其畫作的人胸有塊壘,其塊壘與這畫作況味一碰撞,就覺得畫作好看耐看了。

「人生何處不風景」。好的風景無處不在,就看我們怎樣去發現它欣賞它了。有道是,看風景不如聽風景,說的是看風景大抵一覽無遺,聽風景則會引起無際的聯想,是聽風景人參與了風景的「再造」,那空間是何等的曠達啊!我們所說的「境由心造」就是這個道理,同一個風景,有人看了會感到不過如此、甚而索然無味;有人看了卻覺得情趣無垠、妙不可言;有的人即使沒有蒞臨實地,卻比置身實地者對風景的欣賞感受不知要豐富幾許。那位漁洋山人(王士禎,號阮亭)遊寒山寺的故事就最能說明問題,「阮亭先生入吳,夜已曛黑,風雨雜遝。阮亭攝衣着屐,列炬登岸,逕上寺門,題詩二絕而去。一時以為狂。」這種另類的旅遊也許才是真正的旅遊。

這就是我們的先賢,真正的旅遊者!不僅如此,先賢們還會每每於再尋常不過的物事中品味出盎然的趣味,其如敝同鄉、那個寫《浮生六記》的沈三白甚至會把蚊子也看得那麼美妙,他是這樣形容的:「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然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呵呵,煙中飛蚊,恰似青雲白鶴,大概普天之下,再沒有這樣的風雅之士了。我會油然聯想起兒時吃西瓜後,瓜子散落天井,異日便萌出一片葉苗。我會俯視良久,把一莖莖葉苗視為原始的森林,把螞蟻視為森林中的野獸,多麼美麗的情景,多麼可愛的擬想啊!

旅遊就是一種人生的修煉,修煉到家,舉目皆是好風景。不知您修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