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有九個項目獲選「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上排左起: 朱軒、李曉菁、戴麗心;中排左起: 劉俊治、鄭超固、Louise Amy Ashton;下排左起:黃志毅、王中銳、李燦。港大供圖
●中大有五名年輕學者獲獎。上排左起:陳衍佐、路新慧、任偉;下排左起:何暐、高浩。中大供圖

9項目入選連續三年港澳區居首 朱軒研究助抗擊新冠病毒

培育年輕科學家是推動科研的重要一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近日公布遴選結果,香港大學憑藉9個獲選項目,連續三年成為最多年輕學者獲獎的院校,其中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朱軒的「冠狀病毒」項目,希望進一步揭示新冠病毒感染人體機制,為人類抗擊新冠肺炎提供新的思路。此外,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城市大學及理工大學亦共有13位學者獲獎,題目涵蓋醫學、地球科學及經濟學等,以鼓勵年輕學者對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博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旨在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優秀成績的青年學者,在其自選的研究方向上進一步開展創新研究,以培養一批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人才。

研究金額增至160萬 期限3年

為了支持及推動香港的科創發展,項目自2019年起開放予香港及澳門大學院校,男性未滿38周歲和女性未滿40周歲的年輕科學家均可申請。今年,港澳區名額共有25個,直接「過河」在港作研究經費的金額由去年人民幣120萬元大增至160萬元,期限為3年。香港文匯報昨日向本港多所大學查詢,截稿前確認共有22人獲獎。

是次計劃中,港大共有9個獲選項目,為港澳區之冠。為探索新冠病毒全球大爆發的原因,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朱軒憑「冠狀病毒」研究獲獎,擬在前期工作基礎上深入解析新冠病毒和跨膜蛋白酶及細胞表面因數的相互作用,對探索新冠病毒高效傳播的基礎原因有重大意義,並期望能針對其傳播及複製提供全新思路及靶點。

港大工程學院電機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王中銳憑研究「憶阻器」獲獎,其主要學術工作圍繞在基於憶阻器的類腦計算,包括神經形態計算和機器學習,期望通過硬體軟體聯合設計實現基於憶阻器的脈衝神經網路來處理腦電圖。

中大5科學家科大4項目獲獎

中大今年有5名年輕科學家獲獎,得獎數目為歷年之最。其中,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高浩憑「GLP-1R激動劑延緩衰老以及無創伴隨診斷的研究」得獎,其研究團隊早前揭示一種治療糖尿病的藥物「胰高血糖素樣多肽1受體」(GLP-1R)促效劑對衰老過程有相當強的逆轉作用,將進一步探索GLP-1R促效劑在延緩身體衰老的潛在作用、運作機制、臨床可轉化性,以及開發無創診斷工具。

科大則有4個項目獲獎,其中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助理教授王哲的得獎研究項目為「大氣非均相化學及二次污染」,將結合「野外觀測-原位非均相實驗-大氣模式」的全鏈條手段,進一步系統研究沿海地區城市污染與海鹽氣溶膠的非均相化學過程及影響因素。研究將評估城市污染與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對粵港澳大灣區沿海大氣中二次污染形成的影響。預期結果將有助於完善對中國大氣複合污染形成的認識,為沿海地區空氣污染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城大今年則共有3個獲選項目,當中包括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于欣格的「柔性智能感知技術 」,其望能開發出多功能敏感納米纖維材料,包括體溫、紫外線、呼吸、脈搏等信號檢測一體化的柔性可穿戴器件;以及構建皮膚集成的觸覺反饋系統,拓展可穿戴虛擬現實技術。

至於理大方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趙昕的「骨修復材料仿生微環境構建」成為該校唯一獲選項目,她期望透過構建各種新型組織工程支架,以提高相關疾病臨床診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