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源縣是典型的邊疆民族「直過區」,佤族是邊疆「直過民族」,即從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
滄源縣西部和南部與緬甸接壤。滄源縣班老鄉黨委書記趙冬麗介紹,從1894年英國殖民主義者強迫清朝廷簽訂第一個涉及中緬邊境問題的《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起,班老人民圍繞主權歸屬問題,進行了長達66年的不屈不撓鬥爭。
1890年,英國的一支「探險隊」在500名英軍保護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執兵器,奮起反抗,嚇得英軍頭目「面如土色,從人亦怕」,狼狽逃竄。此後,英方採取外交干預、宗教滲透、金錢收買、軍事威脅等手段,多次進入班洪、班老一帶,當地佤族同胞堅決抵制並展開頑強的鬥爭。
1934年1月21日,英軍250多人佔領爐房地區,強行採礦,「班洪抗英事件」就此拉開序幕。2月4日,班洪王胡玉山召集佤山17部落王舉行誓師大會,兵分三路開始進攻英軍。2月16日,胡玉山發出《告急求援書》後,「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共1,400多人於同年5月到達班洪,義勇軍和當地武裝的聯合抗英隨即展開,經四個多月戰鬥,基本收復班洪、班老部落失地。
1935年至1937年,國民黨當局同英方進行第二次滇緬南端邊界會勘,在大量史實面前,英方終於承認班洪地區是中國領土。1941年,在英方關閉滇緬公路的施壓下,國民黨政府簽訂條約,把中緬交界區域的班老地區劃歸英國殖民地緬甸,班老佤族同胞並未停止抗爭。
滄源縣班老鄉1960年回歸祖國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佤族同胞兩次向黨中央寫信表示「班老歷來是中國的土地」、「我們卡瓦族的心永遠朝向中國,卡瓦山永遠是中國領土」、「我們卡瓦族人民一定要跟着共產黨和毛主席走。」1960年10月1日,中緬兩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班老終於回歸祖國。
●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