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果嶺村民的發展方案預計2025年已有單位落成,早過政府計劃的最早2031年居民入伙足足6年。 資料圖片
茶果嶺村民新發展方案

村民呈4984伙新方案 盼免官民鬥法礙房屋供應

本港房屋短缺問題嚴峻,中央領導人多次表示關注。正如社會上許多研究指出,香港並非缺少土地,而是由於城市規劃過時、私人土地業權複雜、安置談不攏等問題而有地也不能用,城規會今日覆審的茶果嶺寮屋區村民提出的重建方案就是一例。茶果嶺村的重建提出已超過20年,昨日村民代表接受訪問時促請政府認真考慮他們的重建方案,並指他們的方案較政府的更可取,亦能兼顧村民利益,可加快公私營房屋供應。 ●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

擁有逾400年歷史的茶果嶺村,為本港碩果僅存的市區大型土地。早在回歸前,港英政府已有意重建,但由於村內夾雜政府和私人土地,地契複雜,加上安置問題等,政府為免麻煩一直將重建計劃擱置。直到2019年,政府終在《施政報告》提出收回包括茶果嶺村寮屋區在內的3個市區寮屋區,其中茶果嶺計劃提供3,000多伙公營房屋,亦正式掀起今次的官民鬥法。

反駁城規稱乏技術可行性質疑

有村民認為政府未有諮詢,最後聯同區內擁有較多土地的私人業主王新興,於去年初向城規會提出另一方案,將單位數量增加至5,643伙,包含324伙私人單位,並額外保育多4幢建築物,提供規劃增益。

惟方案於去年9月被城規會否決,原因是政府正打算就茶果嶺村重建做規劃研究,批准申請會影響政府計劃,而且方案亦未能完全證明技術上可行。擔任項目顧問的規劃師陸迎霜接受訪問時反駁,指政府於該區進行規劃時須尊重居民意願及權益,而按土木工程拓展署在7月公布的發展藍圖,規模及土地用途分配上亦與他們方案接近,不認為技術上不可行。

冀原村安置 房委會管理

申請人隨後申請覆核,並根據城規會要求,減少1幢物業,總樓宇幢數改為6幢,單位供應亦減少12%至4,984伙,包括4,660伙公營單位及324伙私人單位。覆核申請於今日審議,但方案並未獲規劃署支持,令項目通過城規會覆核的機會變得較低。茶果嶺鄉民聯誼會代表關錫錚昨日表示,若政府執意執行舊方案,即在未諮詢村民意願下強制收地,會受到司法覆核衝擊。

他昨接受訪問時,闡明村民意願,首先希望原村安置,指村民方案已預留第1幢共608伙給村民,預計2025年先落成,早過政府茶果嶺村發展計劃的2031年最早居民入伙時間足足6年。此外,村民得悉政府打算全村重建後都交由房協負責,希望該幢安置的大廈能交由房委會並免資產審查,以減少租金支出,並保留居民之間的睦鄰關係。

私人地段「呎換呎」早交地

至於私人住宅部分,茶果嶺村目前涉及34個私人建屋地段,面積2.8萬方呎,絕大部分由發展商王新興持有。村民方案建議向政府交還持有的私人地段,以「呎換呎」的換地原則,換取兩幅近海的地塊,面積相等於餘下建屋地段佔地之總和。而換地後因土地潛力上升,亦涉及補地價等。關錫錚指,私人地主已表明若能換地會提早2年交出地皮。

擔任項目顧問的資深測量師溫文儀昨接受訪問時表示,增加房屋供應刻不容緩,尤其在公屋輪候時間極長的今天,希望社會反思城規指引有否改善空間,是否一定要墨守成規去跟隨。他說:「其實規劃是專家的事情,但我們已跌入『圈套』,城規變成拉住我們房屋發展的後腳。」

茶果嶺鄉民聯誼會代表關錫錚:我們歷史較裕民坊更長,但裕民坊舊到要拆,我們仍原地踏步。

規劃師陸迎霜:政府規劃須尊重居民意願及權益,按土木工程拓展署發展藍圖,規模及土地用途分配上與村民方案接近,不認為技術上不可行。

測量師溫文儀:增加房屋供應刻不容緩,希望社會反思城規指引有否改善空間,城規變成拉住房屋發展的後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