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美倫(右)表示,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昇(左)現時履新的時間不長,需要給予更多的時間去發揮。資料圖片

港交所的《戰略規劃2019-2021》即將到期,下一個「3年計劃」快到來,市場都關注港交所接下來有何新的發展計劃。港交所主席史美倫表示,港交所一貫的「立足中國、連接世界、擁抱科技」這個大方向是不會改變的,至於具體的發展計劃,需要待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昇去探討及考慮,他現時履新的時間不長,需要給予更多的時間去發揮。不過,她認為全球近年在「綠色金融」上有長足的發展,而世界在環保方面,愈來愈有迫切性,港交所在亞洲區碳市場,以及「可持續發展」金融上,具有一定優勢,她期望本港可成為亞洲的「ESG交易中心」。

未來大量資金靠攏ESG

ESG指的是環境永續(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隨着全球環保意識抬頭,2021年4月召開的全球領袖氣候峰會上,各國政府已經宣示「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也就是2050年之前,全球必須要達到淨零碳排(net zero),才能讓全球氣溫升溫不超過攝氏1.5度。據估計,有關因應氣候變遷計劃,所涉及的投資金額將達到2萬億美元,相當全球股市市值的15%,才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事實上,除了減碳、綠能或環境永續等投資,可能會帶來龐大商機外,更主要是投資者開始意識到,ESG是企業的必要元素,以ESG為經營前提的企業,才是值得投資的「好企業」。企業獲利如果沒有建基於ESG上,將會受投資者唾棄,這是投資市場開始形成的主流意識,並會因此吸引大量資金往ESG企業靠攏。

港吸引內企ESG具優勢

內地在減排及環保上,已經訂立了長期國策,包括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中國已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計劃打造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並使得此類項目覆蓋的碳排放,在全球所佔比例增加一倍。

港府也設定目標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而要達到這指標,便需要大量的投資與融資。史美倫表示,亞洲區在ESG基建上,只算起步初期,有關的ESG準則其實尚未訂立,這需要各個地區及市場一同商討,但香港與內地合作具有優勢,「香港是重要的集資中心,而中國在制訂準則上具一定話語權,內地企業也是主要的持份者和參與者,本港市場正好為他們作融資渠道,讓企業能夠實踐其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以及吸引相關的ESG投資者。」

設督導小組爭市場先機

由金管局和證監會共同領導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在上月曾表示,已成立由證監會與港交所擔任聯席主席的「碳市場專責團隊」,評估將發展香港成為區域碳交易中心的可行性,研究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該專責團隊將積極探索國內外的「限額與交易」碳市場,以及自願性碳市場所帶來的機遇。

史美倫稱,碳市場在歐洲的發展已相當成熟,不單市場規模龐大,而且產品多元化,除碳排放配額外,還提供電力、天然氣、貨運、農產品等合約交易服務。據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碳市場的總價值,較對上一年增長了近20%,達到2,290億歐元。這是連續第四年的創紀錄增長,也是2017年總價值的5倍多。主要碳市場的價格,也因預期的排放上限收緊而上漲。目前,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佔全球價值的近90%,單計2020年,歐洲碳市場就有超過80億個排放配額易手,較2019年增加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