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朱明中、莫少文今年獲中大頒發「25年長期服務獎」。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朱明中最為人熟知的是領導本港跨院校科研團隊,與國際頂尖科學家參與大型國際粒子對撞實驗,研究「上帝粒子」,大大提升香港科學界於全球的影響力。美國物理學會於2018年授予院士榮銜表揚他多年來對物理研究的貢獻。這位知名科學家今年亦獲中大頒發「25年長期服務獎」,他近日回顧其漫長的教學生涯,最難忘的是2003年以發起人之一的身份,帶領香港科研人員參與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當初既無實驗室,也沒有多少資金,卻要開展前期研究,當時只得詢問學生會否自願幫忙。」難得很多學生完全不計較無人工、無學分,而且表現出色,令他十分感動。

憶學生捱義氣 助研中微子

朱明中於中大物理系從事教研工作,同時為非理科生教授通識課程,見證一屆又一屆學生的成長。上述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起初在缺乏資源下,他唯有邀請同學們捱義氣幫忙,估不到學生反應積極,並不介意無人工、無學分,也用心做研究。朱明中至今難忘,他形容往日的學生「比較浪漫」,「無咁計算,有多些空間按着自己的興趣和理想發展。」

相比之下,他感嘆本港近年競爭激烈,影響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近年標榜『贏在起跑線』,我認為很差。學生們自小已要計劃如何快人一步……」然而這類想法不符學術思維,「投身學術唔可以好計算,唔可以話必須盡快得到成果,遺憾年輕人面對這些競爭、壓力,成日覺得做慢少少就輸俾人,一輸就好慘咁,這樣是很可惜的。」

他指現在的學生壓力較大、自信低,「最大轉變在於文憑試,因為新高中下升大學的新生,比以往高考的學生細一年,後者會成熟、世故、自信一點。」他又提到,文憑試的理科教育不足,尤其是數學能力,「現在很少學生讀微積分,這樣對香港很不利,因為不單物理科,工程等很多理科都需要學生具備數學能力。」雖然學生無讀微積分仍可升讀物理系,但不少同學入學後才發覺追不上,失去了信心,形成惡性循環,「我最希望看到學生搵到發展路向,唔係一定要投身科研。」

作為科學家,朱明中形容做研究很孤獨,「要去做新的、無人想過的事情,有些研究也許全世界只得幾個人關心或知道」;但作為老師,則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得愈成功就愈不孤獨」,因此教研有「互補」作用,「所以即使將來退休,我會盡量留低教書,教到講嘢都講唔到!」

園藝經理盼校園再辦畢業禮

另一名中大「25年長期服務獎」得主,是物業管理處助理園藝經理莫少文。中大依山而建,是香港最綠意盎然的校園,未圓湖畔的落羽松、燦爛的杜鵑花、從日本落戶中大的河津櫻等均是訪客打卡熱點,這些植物融入校園的山水風貌,莫少文及園藝組工友絕對功不可沒。而莫少文自1998年起,每年更會負責安排畢業典禮的擺花選擇和圖案設計,形成一道亮麗風景。

中大畢業典禮一般約於每年11月舉行,故8月至9月已要訂花,擺設完成要做好防風防雨措施,確保於典禮當日能以最佳狀態示人。他記得2009年畢業禮當日,下着大雨,「那時帳篷是有機會穿的,雨水淋濕座椅,但面對惡劣環境,家長和學生沒有抱怨,也都很體諒,大家都希望典禮可以繼續在百萬大道舉行。」

莫少文笑言,每年看見畢業生排隊到花壇前面打卡,是對園藝組的最大鼓勵,遺憾近年社會事件和疫情多少影響了畢業典禮的進行,「期盼有朝一日可以回到昔日的畢業盛典,讓大家都能歡歡喜喜的迎來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