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國際部歐亞問題首席調研員孫萍指出,立陶宛高度依賴美國提供安全保障,一直走親美路線。拜登政府上台後對中東歐國家有所冷落,立陶宛試圖通過打「台灣牌」向拜登政府納「投名狀」,提升自身對美國的價值。由於立陶宛體量有限,影響有限,其反華操作難以影響中歐合作大局。

長期親美 對俄強硬

立陶宛位於波羅的海沿岸,人口不到300萬,面積6萬多平方公里。立陶宛曾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獨立後於2004年加入北約和歐盟。由於歷史恩怨等因素,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對俄疑懼心理突出,在安全上高度依賴美國,長期採取親美政策,對俄態度強硬。

在中美關係發生變化前,立陶宛對華政策相對比較務實,中立關係曾長期保持穩定發展。隨着美國對華採取遏制打壓政策,立陶宛的對華政策逐漸走偏。特朗普執政期間,立陶宛開始在一些涉華問題上隨美國起舞,如支持美推出的「清潔網絡」計劃。

背後有美慫恿默許

專家認為,立陶宛在台灣問題上的拙劣表演背後有美國的慫恿默許,其一系列反華操作都與美國有直接關係。

首先,立陶宛迫於壓力完全倒向美國。拜登政府上台以來,歐洲國家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的壓力加大。對美需求甚多的立陶宛政府選擇倒向美國,配合拜登政府推行所謂「價值觀外交」和對華進行戰略競爭。

其次,立陶宛政府急於向拜登政府示好。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專家楊博文認為,中東歐國家,尤其是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視俄羅斯為心腹大患,依賴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北約在立陶宛駐軍,多次在波羅的海地區舉行以俄為假想敵的軍演。在克里米亞入俄、烏克蘭東部持續衝突、白俄羅斯局勢動盪等背景下,立陶宛等國愈發擔心俄羅斯恢復原蘇聯時期的勢力範圍,對美安全需求有增無減。

專家指出,立陶宛將其外交政策與美政府利用台海問題遏制中國的戰略重點相對接,企圖通過打「台灣牌」提升自身在美戰略中的地位,竭力討好美國,促使美國重視其需求。

第三,立陶宛一些政客曲解「17+1」機制,對中立合作不滿。「17+1」機制建立以來,中立貿易及投資額顯著提升,但立一些政客認為中方對立重視程度有限,在「17+1」框架下的投入偏向其他國家。此外,一些政客還炒作立陶宛對華貿易逆差。

楊博文說,這些看法暴露立陶宛政客的短視和偏見。中國對中東歐國家一視同仁,而立陶宛對華貿易逆差與其經濟結構有關。

專家認為,立方反華行徑嚴重侵犯中國利益,極大損害中立合作。立方投機行為或許能在短期內引起美方重視,但考慮到美國將戰略重心放在印太地區、試圖穩住俄羅斯以加強對華戰略競爭,立陶宛到頭來只會得不償失。 ●新華國際頭條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