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職及專業人員總會協助求助人吳先生(中)向勞工處勞資關係科落案,促請涉事僱主必須按僱傭合約作出賠償。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邵昕)疫情之下經濟不景,不少公司需要開源節流、精簡架構,香港文職及專業人員總會接獲打工仔求助,指有信用卡公司利用子虛烏有的藉口炒人,短短兩個月內一個部門已有10名僱員被解僱或被迫自願離職。其中一名受影響員工被解僱後,根據其僱傭合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可利用強積金供款作對沖,令他變相損失約24萬元供款。工會已經協助求助人向勞工處勞資關係科落案,並將協助求助者透過司法途徑追討合理賠償。

求助人吳先生在一間信用卡公司工作16年,其間表現良好,一直取得中上業績,從未收到公司任何書面或口頭警告。今年5月,公司指控他教唆客戶利用信用卡條款上的漏洞申請優惠,但當吳先生想了解詳情時,僱主卻以私隱為由拒絕提供相關證據。翌月,僱主又突然以工作表現問題解僱吳先生。

吳先生說,根據公司與他簽訂的僱傭合約,若員工退休或遭公司遣散,有關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不會與強積金供款對沖,但若僱員因犯錯而遭公司解僱則需要對沖,使他變相損失24萬元供款。

吳先生並非個別例子,自去年開始,該公司陸續以工作表現問題為由解僱多名員工。單是吳先生任職的部門,今年六七月共有10人被解僱或被迫自願離職,包括兩名直屬僱員和8名外判員工。他認為,僱主的炒人手段旨在避免支付員工額外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以最低成本進行裁員行動並避免裁員惡名,但此做法嚴重影響員工經濟收入及個人名譽。

勞工顧問委員會僱員代表、工聯會權益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鄧家彪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疫情後收到不少類似求助個案,有知名企業在疫情期間以工作表現「欠佳」為由,解僱兩三百名員工,如此大量員工短時間內因相似理由被解僱,絕非員工個別事件,而是系統性行為。

他批評,有僱主為逃避所承諾的裁員賠償,刻意以各種子虛烏有的理由,解僱員工以取代裁員行動,剝削僱員的合理權益。工會要求涉事僱主必須澄清對受影響員工的辭退安排,並按僱傭合約作出應有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