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著名經濟學家

為了推動三孩政策的有效實施,近日內地多地相繼出台配套支持措施。三孩政策的出台,必然會對內地未來的新生人口數量起到積極作用,至於是貢獻巨大還是有限,暫時沒有辦法精準預測。但三孩政策的出台將再一次釋放人口紅利,也將讓許多產業獲得機會。

理論上,三孩政策的出台,其產生的利好以及對行業的刺激作用,會和二孩政策相似,只是產生的效果和持續的熱度或不如二孩政策。畢竟三孩的生育不同於許多人一胎的「順其自然」和「水到渠成」。人們可能會有許多方面的顧慮,例如夫妻年齡、工作壓力、經濟狀況、已有二孩的情緒情況,等等。能夠毫不猶豫生三孩的,或是家境殷實的家庭,或是重男輕女但「一子難求」的家庭。因此,母嬰用品、兒童服飾、遊戲玩具、幼兒早教、家政服務等和生育有關的產業都有獲得提振的機會,但三孩政策的出台不足以令相關產業「躺贏」,依然需要在新生人口數量減少的趨勢中積極競爭,否則將被淘汰出局。

聚焦「焦慮感」只會虛假繁榮

也正因如此,資本市場對三孩政策的反應不如二孩政策。但是長期而言,隨着內地各項制度的逐步完善、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實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福利待遇的進一步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願意生、敢多生,內地的新生人口數量將逐步增加,資本市場相關產業也將受益。

母嬰產業是否發達,表面的關鍵是看家長。孩子從小到獲得賺錢能力之前,都在花費父母或者監護人的錢。讓家長自願、主動為孩子的成長掏錢消費,是許多母嬰產業的課題。大多數產業都習慣於為家庭製造「焦慮感」的痛點,例如沒胎教就會「輸在起跑線」,不早教也會「輸在起跑線」,不接受學齡前教育更是「輸在起跑線」。當越來越多的產業聚焦在焦慮感上,以畸形的營銷模式鼓勵家長非理性消費,產業也只會虛假繁榮。就如同當前各類教育機構都將重點放在鼓吹「上我的課能夠取得高分」,忽略了學生本應「向40分鐘的課堂要效益」家長不得不使勁向教育機構砸錢,於是「雙減」政策落地,教育機構「涼涼」。若是其他相關產業也繼續「焦慮感」「恐慌感」的營銷方式,打着「科學」的旗號做偽科學的事情,相關政策一出,產業也會跟着「涼涼」。

以人為本追求持續性盈利

我認為,母嬰產業發展聚焦的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服務與承諾,而不是誘導消費;企業人員中佔比多的應該是母嬰專業人士,而不是銷售人員;企業發展應該是塑造品牌的持續性盈利,而不是暴利行業。

在服務方面,可以結合生育三孩的人群特點,即產婦年齡較大,生育風險高,亦可以培養專業針對高齡產婦的專業護理人員,以「全日看護」「一對一上門」「共享模式」等方式,為她們及出生後的孩子提供針對性的護理。

在孩子成長方面,結合孩子父母因工作無法帶孩子的普遍問題,建設不同類型的託育園區,培養育嬰、託育專業人員,集中照看照料3歲以下的嬰幼兒。

專業化趨勢催生更多機會

我認為,隨着三孩政策落地,專業化、差異化的產品及服務已經顯露頭角,未來必然會有更符合生育家庭的產業機會被催生出來。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著有《床頭經濟學》。本欄逢周一刊出